2、 调节性人工晶体的进展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进步,特别是后房型囊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开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保持晶体囊的完整性、恢复调节力的重要和必要性。经小切口除去白内障保持晶体囊的完整性(包括晶体悬韧带在内),并在晶体囊内注入与机体相适应的和晶体性状类似的材料,从而恢复视力和调节力已成为白内障手术的最终理想目标。
(1) 注入式晶体的概念;
在保持晶体囊的完整性的前提下,除去晶体核与皮质,再注入充填材料。并通过增加人工晶体的厚度,即增大晶体前、后曲率半径而获得调节力。这种方法符合白内障手术最终目标的要求,因而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964年Kessler,1967年Agarwal使用液态硅胶充填了家兔的晶体。1981年Parel,Haefinger等又改用硅凝胶充填猴眼,并认为得到了调节。此后陆续有人做过类似研究,但至今该方面研究仍限于实验阶段,正式报告不多,数据不足,问题很多。实际上这种方法的设想并不复杂,关键是是否能开发出适用临床实际的手术技术和材料。
(2) 注入式晶体的问题点:
★ 需要经前囊小切口1.5mm进行囊内核乳化并吸除;
★ 注入材料的选择;
★ 控制由前囊孔注入材料的漏出;
★ 囊膜混浊的预防。
经前囊小切口行囊内核乳化吸除术,可较好地维持晶体囊的完整性,除去白内障关键在于前囊的切开。环形撕囊的边缘光滑、无裂隙,利于保护晶体囊的完整,根据这一原理,做直径1-1.2mm的环性撕囊或钮扣眼状前囊切开,由此插入探头进行囊内超声乳化吸除术。如果是软核,应用0.7mm的I/A探头或用现在的超声乳化吸引器,都可较好地吸除晶体核。但对于硬核,为了确保处理的安全性,在改良现在手术技术和仪器的同时开发激光技术也是必要的。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