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高。笔者分别采用反向翼状胬肉切除术及反向翼状胬肉切除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两种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翼状胬肉患者98例,双眼4例,年龄35~72岁,平均56岁,发病时间3~20年。全部病例翼状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3~6 mm,其中3例遮盖瞳孔。随机分两组:A级即反向翼状胬肉切除,46例(46眼);B组即反向翼状胬肉切除,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52例56眼。
1.2 方法 术前排除结膜急性感染炎症及慢性泪囊炎,滴抗生素眼液3天,进行性者待翼状胬肉充血消退后进行手术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反向翼状胬肉切除术:沿翼状胬肉两侧分别剪开球结膜,用小弯剪钝性分离结膜与增厚变性组织至近半月皱襞处,于翼状胬肉体部与头部之间弧形剪开球结膜,同样分离结膜至半月皱襞处,自体部剪断翼状胬肉,再次翼状胬肉头部射麻药至翼状胬肉头膨胀,牵拉翼状胬肉近角膜缘断端向翼状胬肉颈部钝性剥离达头部,部分可深达前弹力层,用有齿镊夹住翼状胬肉头部向瞳孔方向呈45°顺势仔细剥离翼状胬肉头部角膜上皮离开角膜前弹力层。暴露区大小3 mm×3 mm,避免伤及内直肌,呈梯形剪除翼状胬肉头部、颈部、体部至泪阜根部及结膜下增生筋膜组织。至此A组手术已完成。B组暴露区用3 mm×3 mm大小浸有0.4 mg/ml MMC液棉片贴敷,≤5 min取下,然后平衡液100 ml冲洗。
1.3 术后处理 两组术毕涂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滴抗生素眼水。2~3天后角膜上皮修复、透明,A组继续上述治疗,B组加用0.1 mg/ml MMC滴眼,早晚各1次,如无不适,持续用7天停药。然后两组均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滴抗生素及贝复舒眼水4~6周。
1.4 观察随访 术后1周内每日观察,以后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双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随访、观察5~24个月,平均12个月。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角膜创面愈合,透明光滑,残留角膜云翳,结膜无充血,平滑无增生;复发: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组织侵入。
2 结果
A组46眼有10眼(21.74%)复发,B组56眼有1眼(1.79%)复发,经χ2检验,B组与A组P<0.05;A组术后畏光、流泪和疼痛症状轻,B组症状较重,持续5~7天;A组5~10天结膜膜愈合,B组23.1%结膜伤口延迟愈合(7~15天)。B组病人无睑球粘连、角膜溃疡、巩膜软化、穿孔、继发性青光眼。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最常用的方法[1]。但单纯性切除翼状胬肉的复发率高达24%~40%[2]。如何降低其复发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目前术式可归纳为4类[3]:(1)结膜缺损区用巩膜暴露法,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或翼状胬肉头转向术;(2)自体结膜角膜板层或口腔黏膜转移术;(3)羊膜移植;(4)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这些术式在临床上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完全控制复发和局部翼状胬肉性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术后复发率仍较高或因手术操作复杂,费用高或对组织损伤较重患者难以接受。而手术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切除翼状胬肉组织,最低限度地减少对角膜和角膜缘的损伤,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迅速修复创面。因角膜分层排列的解剖特点,反向翼状胬肉切除能较轻松地将翼状胬肉头部角膜上皮层离开角膜前弹力层,创面平滑,残留组织少,术后修复较快。丝裂霉素C是作为一种常用的肿瘤抗代谢药物,因其在组织中可激活成一种烷化剂,选择性地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胞分化,有效阻止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的合成,因而用来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纤维细胞增生和瘢痕形成,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因MMC抑制细胞增殖,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眼部其他组织,其影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有文献报道:0.1~0.4 mg/ml的MMC棉片浸泡裸露的巩膜面3~5 min可降低复发率1%~12.5%,也有报道0.5 mg/ml MMC局部应用≤5 min是安全有效的[3]。术后2~3天用0.1 mg/ml MMC滴眼少有报道。我们用0.4 mg/ml MMC棉片浸泡裸露的巩膜面5 min,术后2~3天后,角膜上皮基本修复时加用0.1 mg/ml MMC滴眼,早晚各一次,如无不适,持续用7天停药。明显降低了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率。本次研究中定期随访,未发现睑球粘连、角膜溃疡、巩膜软化、穿孔、继发性青光眼等眼组织发生并发症。表明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术后复率低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眼科手术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1.
2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出卫生出版社,1996,1322.
3 白淑芬,葛方东,吴迎春,等.在翼状胬肉手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研究.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5):304-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