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半数孩子误治眼病 防治儿童眼病要趁早

http://www.cnophol.com 2009-2-12 11:01:57 中华眼科在线

  典型病例

  思思今年就要上幼稚园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养成了歪着头看东西的习惯,姥姥姥爷都说没什么,认为大了自然会好,思思的爸妈也不在意。最近在教她识字时,爸爸发现思思必须得凑近书本才能看清楚,带她去查视力,发现只有0.5,以为她近视了,张罗着给她配近视眼镜,然而,无论到什么地方配什么样的眼镜,思思的视力总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视力只能维持在0.7左右。

  无奈之下,家长只好带思思来到沈阳爱尔眼科医院。爱尔眼科的专家为孩子检查后发现,思思患有斜视,她的视力差并不是近视引起的,而是因为长期的斜视造成了弱视引起的。

  半数孩子错误治眼病

  据沈阳爱尔眼科专家介绍,斜视、弱视是影响儿童视力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大概有1000万患病人口。可是临床中,得到早期、正确治疗的孩子却并不多,有半数孩子在错误地治眼病。

  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近90%通过眼睛。婴幼儿及青少年阶段,是眼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和决定一生的眼健康状况。很多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眼部疾病,耽误了孩子的诊治。有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发现视力减退后,39%选择滴眼药水,12%选择使用仪器训练,37%选择戴眼镜,仅有9%的人选择去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检查。

  沈阳市爱尔眼视光医院儿童眼病中心李冰主任介绍说,孩子视力下降后,一定要到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排除弱视、斜视等其它眼病。

  区别弱视与近视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视力减退时,往往只想到近视,却忽视了可能是弱视的问题。近视和弱视虽然都以视力减退为结果,但区别却很大:

  弱视是一种眼睛眼底细胞得不到有效的光和清晰的像刺激,因而发育不好的问题。因此,弱视的人即使戴上眼镜,视力都没有办法达到正常。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而且矫正视力又达不到正常;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低下和不能矫正的称为弱视。

  近视是眼在调节存在的情况下远视力低于1.0,而近视力正常,配戴凹球面透镜片可使视力提高,但在调节完全麻痹时验光却为正视或远视。

  弱视可终生危害视力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属于眼科残疾。它是指眼球检查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且通过配戴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0.9以上。

  弱视的患儿不仅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而且常常没有完善的双眼视觉功能,没有精细的立体视觉,如下楼梯时深度感差,看显微镜时没有良好的立体感等,这将直接影响孩子的高考升学及职业选择。另外,弱视还常引起斜视,影响美观及儿童身心发育。专家认为,弱视的危害大于近视,弱视如不及时治疗,患眼的视力将会永久性低下。

  防治弱视抓住“早”字

  李冰提醒,弱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14岁以后,弱视的治愈率只有1-2%,而成年以后,治愈率几乎是零。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弱视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家长们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疏懒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人生遗憾。

  2004年爱尔眼科集团东北区斜弱视训练基地成立以来,经过训练和治疗,90%患者达到或超过预计效果,在爱尔经过家长、孩子和我们的努力,在本院进行弱视治疗的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采用现今国际领先技术,将先进的电脑技术与国际公认的视觉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相结合,使治疗弱视的有效率达到98%,治愈率达到90%(无器质性病变),同时承诺治疗周期短、费用低,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全程跟踪服务,直至康复。

  来源:人民网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儿童,眼病,视力,斜弱视,近视,预防,治疗,矫正视力,眼科检查)的信息
  热门图文

倾力总结美貌后天养成

眼睛瞬间放大1倍的眼线

隐形眼镜别放卫生间

三大坏习惯会产生鱼尾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