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病人留在基层的只有全科医生
有关部门的领导曾经咨询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李小鹰,如果给每个乡镇卫生院分配一两名医学毕业生,能不能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李小鹰回答,不能。因为目前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基本是专科医生,到基层根本不适应、看不了病,最终也不可能留在基层。
要求大医院的专家下去帮带,能不能解决社区群众的看病需求?李小鹰通过实践证明,不能。解放军总医院也有这样的要求,但医生和社区都抱怨,因为下去的都是专科医生,很多病处理不了,最终还是把病人带回大医院。
“必须先改变‘医生流’,然后才能改变‘病人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认为,病人大量流向城市大医院的原因是医生无法流向基层。“医改已经注意到基层网络建设问题,但社区和农村缺少的不光是房屋、设备,更缺人。这是造成北京70%、广州86%的患者涌向大医院的真正原因。”
“能够把病人留在基层的,只有全科医生。”李小鹰说,但全科医生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向前推进的“瓶颈”。
全科医生培养要有中国特色
真正的全科医生在我国非常稀缺,这是业内的共识。在今年的两会上,记者也听到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内的很多人大代表在为此呼吁。顾晋说,按照卫生部确立的标准,全科医生应具备11种业务能力,但是目前符合条件的人太少。
李小鹰介绍说,培养全科医生需要专门的培养体系和教育制度。然而根据我国国情,西方发达国家“精英式教育”的培养模式虽可借鉴,但难以照搬,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李小鹰认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仅仅面向医学本科毕业生,而是必须面向四部分人:医学院校本科学历毕业生、大专生、中专生和基层在岗医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向基层分流医学院校毕业生,才能较快完成基层医生的全科医学培训,才能减少医学院校教育环节中的不必要浪费。
五年到十年能够解决看病难
这种教育模式多久才能见效?李小鹰解释说,这种学历教育、规范化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三五八模式”。
一:一年岗位培训教育。这是全国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岗前培训,面向已经在基层工作的各种学历的医生、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有志去基层工作的退休医生。
三:三年学历提升教育。使目前基层中等专科学历的医生可以达到大学专科水平,目前大学专科学历的医生可以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在三五年内,基层卫生机构医生的学历结构将得到较大调整。
五:五年全科医学学历教育。培养正规本科学历毕业生,解决急用,在今后五年应重点发展。
八:经过五年临床医学本科学历教育,再经过三年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这是与国际接轨的模式,是今后十年的发展方向。
群众什么时候能愿意去社区看病?这个问题很多政府部门都回答不了。李小鹰认为,如果实现“一三五八模式”培养全科医生,我国可以在五年到十年初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实施难点在于多部门协调
顾晋认为,要解决“医生流”的问题,第一是要有人,第二是要有制度和待遇留住人。目前各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投入都比较欠缺。
“我是一名内科医师,我很自豪。但是目前全科医生还没有这样的职业认同感。”李小鹰补充说,与培养模式相配套,需要建立健全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核制度,包括全科医生执业考核、职称考核和再注册考核;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由地方财政解决全科医生的工资收入,人事部门解决其户口问题,引导更多的年轻医生投身基层全科医学。
李小鹰联合全国多位专家的调研表明,目前全科医生教育尚无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涉及的部门多(如卫生部、教育部、各省区市人事及财务部门等)。多位人大代表建议,由国务院组织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立即对目前全科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教训,理顺关系,将其纳入国家医疗改革战略工程统一规划,建立国家级全科医学教育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