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投入 只是空欢喜?
如此看来,增设药事服务费与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似乎都不是取代药品加成的良方,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实行起来有困难。于是,公立医院便理所当然地向第三种办法抛出期待的目光。但目前国家财政对整个医改的投入才只有8500亿元。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表明,在2009年到2011年,我国将重点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改革,初步测算,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最近一次与媒体见面时,有记者提出“8500亿元将如何分配”的问题。毛群安表示,将花在新一轮深化医改的各个工作领域当中。但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这部分钱可能更多地用于提高医保水平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立医院并不是8500亿元的青睐目标。
医改专家顾昕这样给记者分析,3年投入8500亿元,那么平均每年就是2833.33亿元。现在新农合的参保人数为8.14亿,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按90%计算,保守估计参保人口约为3亿多,因此,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保者人数应在10亿左右。政府承诺最低补贴水平要提高至每年人均120元,那么这一项的年支出就至少有1200亿元。
2007年,我国有2272万城镇低保人口,4173万农村低保和传统救济受益者,医疗救助支出总额为36亿元。估计未来3年会有所提高,因此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方面最保守的投入估计也要50亿元。此外预计还要投入50亿元用于困难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补贴。因此,未来3年内,政府预算用于医保的开支,平均每年至少需1300亿元。
卫生部曾表示,2009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则不低于20元。顾昕说,“2007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2亿。如果每人15元,一年政府需要投入约200亿元”。
这样算来,2800多亿元还剩下1300多亿元。顾昕表示,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如何将这1300亿元具体分配给医疗机构,但根据卫生部的相关部署:将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投入的重点依然是农村地区。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曾表示,2009年将投入700亿元用于2000所县医院的建设。
由此看来,国家虽然明确要对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在财政投入上予以倾斜,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估计不会超过500亿元。而这部分投入将分配到基本建设和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最后一项才是政策性补贴。一位熟悉医药领域的专家告诉记者,药品加成率为7%至15%,但国家并没规定各种药品应采用的加成率,因而有15%的利润可赚,谁会实行那7%呢?面对数不胜数的公立医院,这笔不超500亿元的财政投入又能有多少用于弥补药品加成费呢?
关于政府提出的三种筹资办法,顾昕认为实行的关键是次序问题。他认为国家通过财政投入先提高医保水平,然后再增设药事服务费,提高其他医疗服务费。同时,不应完全取消药品加成。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喜忧参半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立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患者觉得看病贵,但各种价格不是医院制定的,我们当然要求医生尽职尽责,但这不仅是呼吁问题,医生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不是在医院中形成的。患者认为看病难,是因为政府对医疗资源分配有问题。”他向记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再没有哪家公立机构像医院这般夹在政府与患者之间,经常里外不是人。
对于即将到来的试点工作,一些远离市中心的医院大多抱观望态度。作为院长的王杉对记者表示,人民医院希望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谈起医院目前的运营状况,他表示比较满意,“2006年前,人民医院连续三年亏损,而在进行增收节支的内部管理改革之后,现在全年通过政策性补贴的药品加成收入有4000多万元,国家给予职工的工资以及各项补助4000多万元,再加上其他医疗收入,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收支平衡的结果,王杉认为这很大程度源于找来中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IBM公司对医院进行了财务报表、物流以及信息系统的更新,使医院管理走上了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之路。“成为试点后,将会有更多的专家来我们院提出意见,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介绍出去,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他并不愿记者把他们目前的管理模式称为“一流”,只说是在探索。
“取消药品加成后,北大人民医院能够接受哪一种补偿办法?”王杉表示,相关部门应首先从总量上把握,对各级医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运营分析,然后再讨论一个处方到底该收多少钱。“至少应该让医院维持现在的财务水平。”
据统计,2007年全国公立医院总收入约为4900亿元,其中药品收入为2000多亿元,约占41%。这一比例与北大人民医院的药品收入比例大体相当,但收支平衡却是许多医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在扩大,共有820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000万元,其中46家医院亏损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另有16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亿元。这一年,全国公立医院的平均负债率为27.6%,不少医院负债率高于50%,还有2%的医疗机构资不抵债。
一名不情愿参与试点改革的医院负责人表示,如果补偿不到位,本身就亏损的医院会进一步拖欠药商药款。而据记者了解,不看好或不愿参与改革试点的医院多为门诊量较少的医院,这些医院的药品收入约占总收入一半以上。不管看好还是不看好,他们都有一点共识:那就是政府不会眼睁睁看着大医院倒闭,毕竟它们是中国医疗体系中的核心。
但目前这种心态可能面临着改变,上周末,卫生部医政司发布的《2009年医政工作要点》中提出,我国将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医疗机构”如果运营不善将面临出局。
这场既让人担忧、又使人期待的公立医院改革,实际进程远比想象中的缓慢。究其原因,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数日前对全国多家三级医院院长表示:“想好了往前弄,想不好别着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