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直接影响着眼压控制的好坏。因为滤过口及周围结膜及结膜下组织慢性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至瘢痕化形成,可造成滤过口阻塞而形成无功能性滤过泡,使得结膜下房水引流受阻,导致眼压回升或者失控,这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抑制手术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滤过泡瘢痕形成,改善滤过作用,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环节[3]。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在药物防治、释药系统、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光动力疗法等各个方面不断地研究怎样对抗滤过泡瘢痕形成[4]。滤过道的瘢痕形成除了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外,还与术中手术野出血过多、过度烧灼止血、过多损伤眼球筋膜、手术区残留异物以及巩膜瓣缝合过紧有关。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膜瓣大小亦是影响滤过性手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结膜瓣切口向后分离应<6mm,以免撕裂上直肌[5],我们在遵循此原则基础上运用3个时钟范围的大结膜瓣切口,由于远离巩膜瓣切口,虽有瘢痕形成,但不会发生结膜切口与巩膜瓣切口处的粘连,术后某些患者虽有滤过泡扁平,只需眼球按摩即可使结膜与巩膜之间的粘连解除,滤过泡变得弥散或者隆起,从而保持滤过道通畅,使房水生成与排出平衡;而运用2个时钟范围的小结膜瓣者,由于结膜切口与巩膜瓣切口近,结膜瓣切口愈合过程中很容易与巩膜切口处组织粘连,随着周围组织的纤维增殖及瘢痕化,使滤过泡局限化,虽然部分患者坚持眼球按摩,仍不能形成弥散或者膨隆的功能性滤过泡,而形成瘢痕性非功能性滤过泡,随之眼压失控,手术失败。术者曾对数例术后眼压不能控制者行滤过道粘连分离术,在术中分离结膜组织时,发现小结膜瓣切口处与其下巩膜表面广泛粘连,巩膜瓣切口被纤维增殖组织广泛覆盖,房水不能外流。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结膜瓣组易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眼压控制良好,小结膜瓣组结膜切口易与巩膜瓣切口的周围组织粘连,随着瘢痕化过程的进展,导致非功能滤过泡的形成,从而导致眼压失控,手术失败。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小梁切除手术中结膜瓣大小也是影响术后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龚启荣,胡楠.现代青光眼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38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48
3王成业.眼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9
4喻箭, 叶剑.青光眼术后抗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7;7(4):464 468
5李绍珍.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74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