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结膜与泪器 3524 AB0435
圆锥角膜镜治疗早、中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观察
薛劲松 沙素芹 蒋 沁
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10029)
目的:研究圆锥角膜镜在治疗早、中期圆锥角膜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04年10月以来在我院确诊的早、中期圆锥角膜患者共18例28只眼;其中男12例16只眼,女6例12只眼;年龄14~23岁,平均17.9±3.9;裸眼视力0.02~0.5,平均0.21±0.17;最佳矫正视力0.2~0.8,平均0.55±0.17;球镜度+-13.0D,平均-6.25D;柱镜度-3.0D~-7.0D,平均-5.0D±1.3D;K1值48.25~66.33,平均53.54±1.22;K2值43.62~62.09,平均49.4±5.09;角膜厚度303um~512um,平均444um±7.12um;眼轴长度22.93mm~26.02mm,平均24.64mm±2.54mm;其中锥顶位置位于颞下18只眼(占64.29%)、下方4只眼(14.29%)、鼻下4只眼(14.29%)、鼻上2只眼(占7.14%);所有患者均见F1eischer色素环或弧,但未见Vogt条纹、角膜水肿、角膜疤痕等。予以佩戴圆锥角膜镜,佩戴后第2天、1周、一个月、三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诊,观察患者的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角膜、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眼轴等情况,并记录分析。
结果:所有镜片材料均选用Boston Xo,镜片直径选用10.2mm;镜片光度为-3.25D~-18.25D,平均-9.18D±2.54D;基弧为5.7mm~7.25mm,平均6.82mm±0.34mm。17例共26只眼(占92.86%,均为小型锥)戴镜后最佳矫正视力达1.0,1例共2只眼(占7.14%,为大型锥)戴镜最佳矫正视力达0.5;角膜点状上皮剥脱共6例10只眼(占35.71%),均发生在锥顶周围、戴镜早期,停戴一周并用药后均消失,未发生一例角膜片状上皮剥脱和角膜溃疡;戴镜1年后球镜度为+3.75D~-13.25D,平均-6.3D±1.37D;柱镜度为-3.0D~-7.25D,平均-4.95D±1.35D:K1值为48.45~66.73,平均53.70±1.45;K2值为43.78~62.26,平均50.1±5.39;角膜厚度为300um~505um,平均439um±7.35um:眼轴长度为22.95mm~26.12mm,平均24.68mm±2.57mm。戴镜后一年的球镜度、柱镜度、K1值、K2值、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等与戴镜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锥顶位置未发生变化,未出现Vogt条纹、角膜水肿、角膜疤痕等。
结论:圆锥角膜镜是早、中期圆锥角膜患者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阻止圆锥发展、延缓曲率性、轴性近视加深和获得良好矫正视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试戴镜、选择适配参数良好的镜片、规范的随诊制度和正规护理等是治疗的关键要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