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期间住院的24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34眼),均为典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男3例(3眼),女21例(31眼);单眼14例,双眼10例;右眼16眼,左眼18眼。年龄55~80岁,平均65.4岁。术前视力:指数~0.3。均为Ⅲ级核以上的白内障。
1.2 临床检查
1.2.1 眼压 测量术前峰值眼压及药物控制后眼压,术后3天、1周、1个月的眼压。术前全部病人经全身及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停药或仅局部用眼水可维持眼压<21mmHg。术后除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常规用药外,不用其他药物。
1.2.2 房角 34眼均为眼压下降后房角开放范围>1/2圆周。
1.2.3 周边前房深度(PAC) 应用Van Herick等设计的周边前房深度测量方法,判断标准为:Ⅰ级<1/4CT,Ⅱ级=1/4CT,Ⅲ级1/4~1/2CT,Ⅳ级≥1CT。
1.3 手术方法 眼压控制约1周后手术,术前30min美多丽滴眼液散瞳。0.4%倍诺喜表面麻醉,上方作一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角膜缘后2mm作巩膜隧道切口,分离到透明角膜内约1mm处穿刺入前房,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连续环行撕囊,充分的水分离及水分层,超声乳化晶体核,清除残留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术毕包扎单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眼压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周边前房深度应用Ridit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
2 结果
2.1 眼压 我们选择术后6个月眼压与术前药物控制后眼压进行比较。术前平均眼压:(28.78±4.55)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5.88±2.06)mmHg,经t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7.925,P<0.001)。
2.2 周边前房深度 术前PAC<1/4CT 21眼,PAC=1/4CT 13眼,术后均≥1C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Ridit分析u=6.83,P<0.001)。
3 讨论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以闭角型为多,多为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在治疗时若二者兼顾,将降眼压和增视手术一次完成,可免除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前段解剖结构异常,使虹膜贴向小梁网,导致房水流出道关闭,眼压升高,其房角关闭可由反复的瞳孔阻滞引起,晶体是引起瞳孔阻滞的重要因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段空间较狭窄,晶体较厚,位置较靠前。晶体前后径增加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潜在始动因素。上述证据均表明,晶体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解除晶体因素的影响可从发病机制上有效阻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以不足1.0mm厚的人工晶体代替5.5mm厚的人眼晶体,术后可明显加深中央前房深度,使瞳孔缘与晶体接触平面后移,从而解除瞳孔阻滞状态。
白内障摘除术除可通过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外,房水中将有一些炎性介质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等,这些介质具有促进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作用,因而可增加房水流出易度。Handa等认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可拉紧晶体悬韧带、牵拉小梁网孔,从而增加房水流出量。上述因素可能是白内障摘除术导致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下降的机制之一,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