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红 马伊 汤欣
天津市眼科医院300020
目的:分析3.2mm透明角膜切口不同轴向的散光矫正效应。 方法:术前散光大于1D,小于2.5D患者67例(85眼)按术前角膜散光经线分为顺、逆规组,以pentacam 为主要检查手段,于术前、术后1周、1、2、3月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计算手术源性散光(SIA),Alpins法分析散光矫正效应(FE)、扭矩、矫正离轴角度(AE)。
结果:两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顺、逆规组角膜散光变化为:0.69±0.37D,0.23±0.59D(P<0.01)。术后各时点顺规组角膜SIA均明显高于逆规组(P<0.05)。术后3月顺、逆规组FE为-1.10±0.82D和-0.34±0.85D(P<0.01);顺、逆规组AE为12.90±11.37度,17.3±13.08度(P>0.05);两组扭矩差异无显著性(P>0.05)。顺规组1.0~1.5D的21眼,15眼(71.4%)发生散光轴向逆规转变。
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在顺光组较逆规组具有更明显的散光矫正效应;对于3.2mm透明角膜切口,小于1.5D的顺规散光患者应避免轴向切口。有效的检查手段及散光分析方法是散光矫正效果得以精确分析的必要条件。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