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屈光的异常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视力异常学龄前儿童852例(1615眼)作散瞳验光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单纯近视443眼(27.43%),复性近视散光255眼(15.79%),单纯远视287眼(17.77%),复性远视散光347眼(21.49%),混合性散光283眼(17.52%)。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诊的学龄前近视患者逐渐增多;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影响;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82.43%),视力大多(80.40%)是可以矫正的。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近视 远视 散光 视力
0引言
虽然各界都在努力预防和治疗学龄后儿童视力不良,但导致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即近视的发生率近年来仍不断升高[1],我们意识到近视的防治时段应该提前。学龄前儿童是眼球和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和以往已大不相同,但目前上海尚缺乏有关这一方面工作的报道,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掌握现今上海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我们对近6mo两院门诊中部分因屈光异常来诊的3~7岁儿童进行散瞳验光检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年龄为3~7岁的屈光异常学龄前儿童852例(1615眼)。男487例,女365例;双眼763例,单眼89例;主要由幼儿园体检、儿童自诉视物不清或家长发现视力和眼位异常而来就诊。
1.2方法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用10g/L 阿托品眼液3次/d,或10g/L阿托品眼膏1~2次/d,散瞳,连续3d,第4d用带状光检影镜做客观屈光检查,对矫正视力不佳的病例做角膜、晶状体和眼底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眼病。2~3wk后复诊验光决定配镜度数。屈光不正的诊断标准以屈光度>+1.00D为远视,≥ 0.50D为近视;球镜异常者<3.00D为轻度,3.00~6.00D 为中度,>6.00D为高度近视或远视。复性近视散光和复性远视散光以两条子午线屈光度之差计算,混合性散光以两条子午线屈光度之和计算;柱镜异常者<1.00D为轻度,1.00~2.00D为中度,>2.00D为重度散光。因单纯性近视散光仅有16眼以及单纯性远视散光为13眼,病例均较少而不再另做统计,一并列入相应复性散光之内分析考虑。表1 近视或远视状态患儿年龄与父母屈光状态分布眼表2 矫正视力与屈光度的关系眼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屈光状态分类以近视为主要表现 以近视为主要表现的单纯近视443眼(27.43%)、复性近视散光255眼(15.79%)和混合散光283眼(17.52%),占发达城市医院来诊的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的61.00%,和以远视为主要表现的单纯远视287眼(17.77 %)、复性远视散光347眼(21.49%)相比,P<0.05,相差显著。在≤4岁年龄段,近视和近视散光组来诊者明显少于远视和远视散光组(P<0.01);而在≥6岁年龄段,近视和近视散光组来诊者明显多于远视和远视散光组(P<0.01);在近视和近视散光组≤4岁年龄段、5~6岁年龄段和≥6岁年龄段两两相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诊的学龄前儿童远视者逐渐减少而近视者逐渐增多(表1)。在患儿近视和近视散光人群中,父母双亲均近视与其他组相比,相差都非常显著(P<0.01);如果把父母双亲均近视组和父母一人正视另一近视组合并后再与其他组比较,相差将极其显著(P<0.01)。说明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明显影响。
2.2屈光不正程度 屈光不正轻度各组与中度、高度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无论是近视还是远视,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1098眼,占82.43%),视力大多是可以矫正的(1071眼,占80.40%)。在单纯近视、远视和复性近视散光组,均是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矫正视力越差(P<0.01,表2)。
3讨论
屈光不正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视觉2020”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外各国对学龄后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眼防治进行了不少研究[2],但结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而对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缺乏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结果[3]。以往认为,初生儿通常有约+3.00D的远视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眼轴也慢慢发育变长,到4~6岁时儿童平均屈光度分别为+2.19D,+2.17D,+1.65D,以轻度远视居多,并进一步发育而呈近视漂移状态,≥7岁才逐渐变为正视眼[4]。对于<7岁的学龄前儿童轻度远视属于正常生理范围,在不诱发内斜的情况下,一般可不予处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今以近视为主要表现的单纯近视、复性近视散光和混合散光占上海这类发达城市医院来诊的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的61.00% (P<0.05),和以往报道主要以轻度远视为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诊的学龄前儿童远视者逐渐减少而近视者逐渐增多。说明因为各种原因,学龄前儿童眼球已经过度发育而越过远视状态,并将进一步向近视方向漂移进展。近视的发生年龄有提前,学龄前儿童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以往认为学龄前近视患儿中多数为先天原发性,少数为后天继发性,而现在情况说明学龄前近视患儿中后天继发性越来越多,先天原发性所占比重在减少。
父母近视对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的增加有明显影响。即使父母视力正常或轻度远视,这些儿童仍可能发生近视。反之,父母虽然已经存在近视的累积因素,但是部分患儿仍可处于远视状态,说明预防导致近视的后天因素,对防止和减缓近视的发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父母为视力正常或低度近视的学龄前儿童后天获得性近视增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近视还是远视,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大都以轻中度为主,应该及时加以矫正治疗。比如散光的矫正治疗,因为散光占屈光不正儿童的比例较大,是诱使近视发生和加深的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加以防治则会加重眼球向近视或弱视方向发展。尤其是这些后天继发性近视具有发展快、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的特点,并且常伴有斜视,其危害性不仅是经常引发视疲劳,而且可加重视力下降,破坏双眼单视功能,严重者导致视网膜变性受损[6]。在学龄前儿童的各类屈光不正中,其矫正视力与其屈光度高低密切相关,表现为屈光度越高,矫正视力可能越差。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大多视力是可以矫正到0.5甚至是≥0.8,剩余的少部分特别是高度远视、高度近视和重度散光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早戴镜以矫正治疗弱视。
由于几乎所有学龄前儿童,其眼球都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向近视漂移的发展规律,因此,及时定期开展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医学调研和检查相当重要,应当至少0.5a作1次屈光检查,根据屈光度改变而及时更换镜片,以防止人为导致屈光不正情况的出现,也为相关部门正确决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7,8]。
【参考文献】 1 Saw SM,Wu HM,Seet B, et al. Academic achievement, close up work parameters, and myopia in Singapore military conscripts. Br J Ophthalmol 2001;85(7):855860
2 Saw SM. A synopsis of the prevalence rates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myopia. Clin Exp Optom 2003;86(5):289294
3吕帆,陈洁,姜君.学生近视的调查与比较.眼视光学杂志 1999;1(2):6971
4汪芳润, 沈华敏, 阮培明,等.学龄前儿童眼屈光度生理值测定.中华眼科杂志 1986;22(3):1820
5颜海平,余志洪,谭晏华.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析.广东医学 2004;25(1):48 49
6朱煌,赵立全,魏锐利,等.屈光手术前严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治和激光屈光手术的选择.国际眼科杂志 2007; 8(4):10461048
7 Hepsen IF, Evereklioglu C, Bayramlar H. The effect of reading and near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in emmetropic boy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Vision Res 2001;41(19):25112520
8 Wolffsohn JS, Gilmartin B, Li RW, et al. Nearworkinduced transient myopia in preadolescent Hong Kong Chines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5):22842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