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较电脑验光仪、角膜曲率计和检影验光检查角膜散光三种方法。
方法:采用电脑验光仪、角膜曲率、检影验光三种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169例(338眼),进行检查。
结果:本组病例中散光度数以3.50D以下为主,顺规性散光125例(250眼),占74.5%。逆规性散光44例(88眼),占25.5%。三者测出散光轴位比较,散光轴位基本相同,其中以电脑验光最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者测出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对散光轴位和度数测量各有优点、验光中相辅相成避免误差,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 散光 电脑验光 角膜曲率计
0引言
电脑验光以其快捷、简便被广泛用于门诊屈光不正检查,但对于青少年儿童散光,特别散光度数大患者,为了精确起见,我们通过增加角膜曲率计和检影验光,以不同方法获取角膜散光轴位和度数,了解三者之间差异及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001/200404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青少年患者169例(338眼)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77例,年龄3~12(平均7.5)岁,所有患者均作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排除角膜病患者、眼部器质性病变及眼部手术史。
1.2方法
采用Topcon公司生产电脑验光仪验光检测屈光情况,再采用苏州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鹤牌YT2A型角膜曲率计测定角膜水平和垂直两个子午线的曲率,以高曲率与低曲率之差为角膜散光度,低曲率的子午线为散光轴。检影验光,年龄≤7岁者均用10mg/g阿托品眼膏扩瞳,每晚1次,共7d:年龄>7岁的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滴眼检查,三种方法由三个高年资医生各自检查,检查结果叁盲,三种方法检查完后再汇总,对比。
2结果
169例(338眼)散光以3.50D以下为主,顺规性散光125例(250眼),占74.5%。逆规性散光44例(88眼),占25.5%。远视性散光占73.5%,以儿童为主(3~9岁占60.8%),近视性散光以青少年为最多(112岁,占39.2%),散光度数以0.25~1.00D为主见表1。散光轴以电脑验光最准,差异无显著性(P>0.05);散光度数以检影验光最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2~3)。表1 散光度数分布眼(略)表2 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检影验光轴位(平均值)比较(略)表3 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检影验光散光度数(平均值)比较(略)
3讨论
角膜是重要的屈光介质,是眼总屈光力的70%,人眼具有复杂的光学系统,完全没有散光的眼很少见,故角膜表面的细微变化可直接影响视功能[1]。综合文献上报告引起角膜变化因素有:(1)眼睑压迫因素;(2)眼肌牵拉因素;(3)角巩膜手术创伤或外伤;(4)翼状胬肉;(5)眼球变形可发生角膜散光;(6)晶状体散光等[2]。
验光主要是检测屈光不正的度数和散光轴的轴向,目前临床验光的主观验光,他觉验光(检影验光)和电脑验光为常见。主观验光是靠被检查者知觉能力确定屈光力常见。主观验光是靠被检查者知觉能力确定屈光状态,易受调节影响。检影验光是一种较准确性的客观测量屈光不正的方法。电脑验光法是目前最常用方法之一,简便、快捷。给了一个大屈光范围。角膜曲率计1856年首先由HeLmholtz设计,100年来几经改进与完善,BaushLomb型角膜曲率计为临床常用的曲率计[3]。 通过对169例(338眼)的散光轴位和散光度进行分析,散光轴以循规性为主,125例(250眼),占74.5%,与国内张蔡荣报道相近。散光度3.50D为主(表2),0.25~1.00D占56%,1.25~2.00D占25.14%,2.25~3.00D占12.43%。徐广弟报道散光分布变化较大,大多数低于1.00~1.25D[4],本文0.001.00D占56.81%,本文报道较徐广弟报道低。从表3表面看169例(338眼)屈光不正患者中,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检影验光所检出的散光轴位比较,约为130例平均值相似,平均值相差较大,以检影验光1.0021较为准确,电脑验光0.8072偏低,而曲率计1.3987则偏高,以电脑验光为最精确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三者在散光轴上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散光度数方面,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检影验光P<0.01,差异性有非常显著性,可见以检影验光为最准确,这以眼屈光系统状态有关[5]。通过散瞳,将睫状肌调节力暴露,真正如实地反映屈光力,故电脑验光度数仅能作为参考。需作调对。 通过对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计、检影验光的比较,可见各种仪器及方法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根据不同情况、本院条件,可充分发挥自有设备作用,为获得良好视力矫正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也避免了单种检查方法所带来屈光误差,相互印证校对防止误差发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段,是提高精确度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蔡,李志辉,陆文秀.角膜地行图和角膜曲率计测量散光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 1998;34(6):448450
2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5882590
3陈松.现代眼科检查方法与发展.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19222
4徐广弟.眼屈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