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生部有关意见要求,北京市有49家三级医院自9月1日起开始提供预约挂号服务,方便患者就医。但运行一周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医院预约挂号流于表面和形式,遭到市卫生局领导的批评。
曾被寄予缓解患者挂号难、就医难厚望的预约挂号,竟然如此不堪重任,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对于医院方,好不容易从设备到人员再到流程,各个环节精心安排部署,结果仍然供不应求,特别是专家号,“一号难求”未有改观;对于患者方,本希望通过预约缩短等待时间,节约就医成本,但相对较为复杂的预约挂号手续成为“技术门槛”,那些不清楚、不会操作的群体又认为不公平,意见不小。此外,多家预约、到时爽约的行为容易扰乱医生安排,预约设备的资金投入也让医院犯难。
预约挂号遭遇尴尬,说明它不是破解就医难的特效药。指望服下这剂药能立竿见影取得奇效的期待,是不切实际的。预约挂号“向何处去、如何去”的问题,引发北京20多家三级医院相关负责人激烈讨论。
医院里“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付费买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是看病难的具体表现,给病人造成很大不便。究其成因,有技术层面的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等因素,更有制度层面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等深层原因。前者虽直观可见可感,但后者才是决定性的根源。说到底,预约挂号之类的措施再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就医难,而不可能使问题有根本改观。
这并非否定推行预约挂号的意义。从节省患者排队等候,分流病人,改善医疗秩序环境,确保连续诊疗,提高医疗安全质量,融洽医患关系,抑制号贩子的角度看,预约挂号无疑具有相当作用。尽管这些举措无法根本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的格局,但从眼下就能做的事项做起,毕竟也是一种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的积极态度,值得肯定。
解决就医难,离不开从现在做起的务实态度,更需要着眼长远的制度构建。加大对基层的医疗卫生投入,以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从制度层面保证今后的新增资源和优惠措施向基层医院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倾斜,让他们在农村、在社区医疗机构也能获得较好的待遇和发展,在保证公立医疗机构公益属性的同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医院改进服务不断发展,医生更好成长提高医术,这些都亟待基本制度的强力支撑,需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推动医疗改革,才能最终实现让旧的医疗利益格局的调整惠及患者、医生和医疗机构三方的改革总体目标。
从某种角度说,诸如预约挂号之类技术层面的改变就像是止痛药,为医疗体制改革争取了宝贵时间。只有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十分有限的时间,加快推进医疗改革,中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状况才会早日成为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