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果永宽,王国臣,王策源 作者单位:200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指导计划(编号:072761910) 1 065001 河北,廊坊市卫生学校 2 065000 河北廊坊,武警学院管理系 3 300401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弱视
弱视属于发育性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4%[1]。人的视功能是在出生之后逐渐发育完善的,有资料显示:生后的前10年为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其中前3年为关键期,容易受不良视觉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弱视,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筛查、监测和尽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课题组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对廊坊市区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统计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单纯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廊坊市9所幼儿园(教育局办、单位办、街道办各3所);学龄前儿童,年龄3~6岁。
1.2 选择调查方法 廊坊市人口较少,根据单纯随机整群抽样,样本率计算样本量的公式,n=400×Q/P,本次研究设定α=0.05,α=1.96,r=0.3,根据文献资料儿童弱视的发病率本研究按P=4%计算,则样本量最低为1 066人。本研究确定调查2 274人。
1.3 决定调查方式 直接观察法,先检测视力,对可疑视力做进一步检查。经培训的幼儿教师教会儿童检查视力,然后眼科医生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结合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并用角膜映光法及遮盖去遮盖法检查眼位。将1眼裸眼视力<1.0或(和)有斜视者列为散瞳验光对象,给予1%阿托品眼膏涂眼,每日3次,连续3天,采用客观检影法进行验光,同时电脑验光,并查矫正视力,3周后复验。进行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行角膜映光和遮盖去遮盖检查,必要时行同视机检查。
2 结果
2.1 视力低下及弱视患病率 见表1。受检学龄前儿童2 274人中,3~6岁各年龄组视力低下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08.86,P<0.05),弱视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0.01,P<0.05)。
2.2 弱视类型构成比 见表2。表1 各年龄组视力低下及弱视患病率表2 弱视类型构成比
2.3 弱视类型与弱视程度构成比 见表3。表3 弱视类型与弱视程度
2.4 屈光不正性弱视类型 见表4。表4 屈光不正性弱视类型
2.5 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与弱视程度 见表5。表5 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与弱视程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愈高,中重度弱视所占比例愈大。
2.6 屈光参差与弱视 见表6。表6 屈光参差类型与弱视构成比从表6中可看出,1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远视性屈光不正占76.47%,近视性屈光参差占5.88%,混合性屈光参差占17.65%。从表7中可以看出,两眼屈光参差程度愈小,轻度弱视占比例愈大;反之,中度弱视和重度弱视占比例愈大。
2.7 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 见表7。表7 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
3 讨论
3.1 弱视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 弱视是儿童发育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为3.12%,与国内外报道相仿。
3.2 视力发展与年龄关系密切 人的视觉出生时视力约0.005,3岁时达0.5,视神经髓鞘化、视皮质和外侧膝状体开始发育到出生后2年,黄斑的基本发育成熟要到4岁,而大部分视觉系统在出生3年发育成熟,而有些部件可能需要3~8年或更长时间。因此,一般认为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出生后4~5年或更长。
3.3 低视力与年龄关系密切 在本次调查中,受检学龄前儿童2 274人中,1眼裸眼视力小于1.0者321人,视力低下率为14.10%;其中3岁受检儿童165人中,49人视力低下,视力低下率32.72%;4岁受检儿童759人,107人视力低下,视力低下率14.10%;5岁受检儿童789人,102人视力低下,视力低下率12.93%;山东王利华等[2]报道视力低下率为15.60%;厦门杨美琼等[3]报道视力低下率为16.11%。6岁受检儿童561人中,58人视力低下,视力低下率10.34%。视力低下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其中3岁年龄组视力低下率与其他年龄组有明显差异。
3.4 弱视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本次调查初次诊断弱视者为22人,以往确诊弱视者49人,首次检出率为30.99%。山东王利华等[2]报道首次检出率为74.31%;厦门杨美琼等[3]报道为74.84%;海口张漫萍等[4]报道为92.86%,明显高于本次调查。本次调查,弱视患病率为3.12%,与国内外报道相仿。3岁儿童弱视患病率为4.2%,4岁3.47%,5岁2.79%,6岁2.85%,随着年龄的增长,弱视患病率降低,各年龄组间弱视发病率差异明显。
3.5 屈光不正是弱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种类型弱视中,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共占83.09%,说明大多数弱视的发生与屈光不正有关。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且随着原始性屈光不正程度增高,轻度弱视比例减少,中度弱视比例增加,说明屈光不正程度是影响弱视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屈光参差性弱视在弱视中的构成比为23.94%,其中远视性屈光参差占76.47%,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主要原因,随着双眼屈光参差值的加大,弱视程度有所加深,说明两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
2 王利华,于秀敏,刘丽萍,等.山东省10 317名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调查及疗效评价.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119-124.
3 杨美琼,黄灵聪,许宽宽.厦门市10 585名儿童弱视调查及防治.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10(3):117-120.
4 张漫萍,陈惠,吴清静,等.海口市8 326名3~6岁儿童弱视调查.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10(4):163-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