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市举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全面部署我市工作。
医改关切民生。政府会怎么做?百姓又能得到哪些实惠?这可能是每个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包”
目前,卫生部正向全国推广社区工作的“武汉模式”。武汉特色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成为其中一大亮点。
今年7月,卫生部明确要求各地在2010年内完成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
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将服务项目扩展为35项。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35项公共卫生服务总体称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400多家,门诊部和诊所2200多家。
折算下来,我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5张,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2.6人。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拥有较好的卫生资源。
“啃骨头”——
困难企业职工进医保
目前,我市医疗保障水平已提前完成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和140元。但是,我市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在医疗保障上还存在缺口。
市长阮成发要求,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保贫困——
取消大病救助病种限制
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基金的规模。逐步取消大病救助病种限制。进一步简化大病救助的申报审批和结算程序。到2011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服务方便快捷的医疗救助制度。
多报销——
“新农合”最高可报4万元
2009年年底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调整到4万元,达到上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今年,资助32.6万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
补基层——
补偿基层落实药品零差率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让老百姓“看病少花钱”的重要手段。按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使用的基本药物要严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实际中,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收入来自药品销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必然会给他们的运行和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有关部门要认真按规定落实财政补助,研究制定投入补偿和购买服务的配套政策,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倡多元——
引导社会力量“办医”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给予民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优化民办医疗机构发展环境。
办实事——
给青少年补种乙肝疫苗
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为8—15岁的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市卫生局疾控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优先对14岁、15岁青少年补种乙肝疫苗,初步测算人群数量为5.78万人。
为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和宫颈癌早期检查,今年落实2000名农村妇女乳腺癌早期检查;为全市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今年完成2万例。今年在血吸虫病防治区支持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465座。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减免费用开展复明手术,今年完成600例。
今年,我市将在1/3的地区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到2011年全面铺开。
勤探索——
家庭病床纳入医疗保险
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多少、服务程度的深浅,毋庸讳言会受制于经费多少。当然,这一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说,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工作人员主要是对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和流行病学统计,除了人力成本不涉及其他。更深入一步,医生定期上门访视、量血压等,并给出健康指导意见。假如经费更为宽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可以完成对居民的基础健康体检,查血常规和大小便常规以及心电图等。
据称,下一步,我市将探索把健康体检、社区慢性疾病病例管理和家庭病床等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此外,“简、便、廉、验”的中医服务在武汉社区医疗机构遍地开花,洪山区、青山区的社区中医服务水平得到卫生部的肯定。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特别是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值得注重。
来源:武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