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雪娟 高秀领 肖汇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3岁,平均58岁;单眼患病27例,双眼患病3例;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滑车神经麻痹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经降糖治疗, 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为(10±4)mmol/L,并予防风正目汤口服和针刺治疗。除伴有高血压进行降压外,停止其他疗法。
1.3.1 中药治疗 予防风正目汤加味。药物组成:防风、秦艽、白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川芎、法半夏各10 g,鸡血藤、当归、陈皮、茯苓、黄芪、党参各15 g,甘草6 g。兼有外感者加柴胡10 g、葛根10 g、桂枝6 g;脾虚有痰者加白术10 g、枳壳10 g;脾肾阳虚上睑不能抬起者加肉桂10 g、升麻10 g。水煎服,日1剂。
1.3.2 针刺治疗 主穴:攒竹、太阳、球后、风池、足三里。若有外感加合谷;脾虚有痰者加丰隆;下斜肌麻痹者加承泣、合谷;外直肌麻痹者加瞳子骨羽 人彡、丝竹空透鱼腰;动眼神经麻痹伴有上睑下垂者加阳白、透眉穴(丝竹空透攒竹)、合谷。以上眼周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合谷、丰隆施以捻转泻法,足三里施以提插捻转补法。每次行针30 min,每日1次。
1.4 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眼肌麻痹是眼科常见病,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之一。糖尿病并发症较多,主要为神经损害和微血管病变。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检测技术的完善及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的出台,糖尿病眼肌麻痹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有报道其患病率为0.7%~1.0%[2]。不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3,4],其异常结果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做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含量增高,使患者血浆黏度升高,另外高分子蛋白质含量增加,容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从而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导致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阻力明显增大,血流减慢,形成瘀血。瘀血影响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及肌肉本身的新陈代谢,易引发眼肌麻痹。眼肌麻痹属中医学风牵偏视、神珠将反、目偏视范畴。糖尿病主要病机是血脉瘀滞,津失输布。而津液之所以能输布全身,皆来之于脾气之运化。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正气易亏;脾虚运化无力,则易聚湿生痰;气血亏虚,痰湿内阻,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瘀滞不行,瘀血内生。且脾主肌肉,眼外肌均由脾所主,脾虚则肌肉失其濡养而麻痹不用;瘀血阻络,眼中经络气血不和,引起眼的肌肉和运动神经方面的病变。故脾虚血瘀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从健脾扶正、祛风活血通络立论。防风正目汤中防风、秦艽祛风通络;白僵蚕、全蝎、制白附子善搜剔经络风痰之邪;法半夏、陈皮、茯苓、党参、黄芪健脾扶正,兼运脾化痰;当归、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扶正治其本,祛风活血、化痰通络治其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血管、降血压、保护心肌细胞功能,能降低全血黏度,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6],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清除氧自由基[7];川芎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激活及活性释放,并能阻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溶解酶功能及趋化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和白细胞黏附,从而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8]。针刺取穴中攒竹为眼周穴,有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太阳、球后为经外奇穴,疏通眼周气血,为治疗眼疾之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通络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有健脾益气、扶正升提之功。针药并用,降低了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糖尿病患者眼肌麻痹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4-115.
[2] 夏群,关航,张伟,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32例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1997,33(3):235.
[3] 刘桂莲,魏金凤,邴艳霞.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0-241.
[4] 周活,魏明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探讨[J]. 临床内科杂志,1997,14(3):162.
[5] 李琳,李洁,宋丽婷,等.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3):357.
[6] 雷正一,王硕仁.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43-446.
[7] 余凌,李惊子,王海燕.黄芪、当归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96-399.
[8] 李孝忠.川芎嗪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