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221002
目的:分析低中度儿童近视在负镜片法诱导调节状态下的眼前段结构变化。
方法:随机选取9~14岁近视儿童30例(30眼),其中男16名,女14名,平均10.7岁。分别进行综合验光仪检查,调节幅度测定;德国Zeiss公司的Visante TM眼前节成像系统,利用其自带的屈光度矫正功能,首先给被测者主觉验光法测出的屈光度数,在调节放松(0D调节水平)状态下的眼前节扫描,然后被测者远矫基础上分别加上1D、2D、3D、4D、5D、6D六种度数逐渐增大的负镜片,并要求被测者看清视标,诱发不同调节刺激水平下的眼前段变化,进行眼前节扫描。在分析系统中测量眼前段参数,分析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变化。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与MATLABR2007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着调节刺激水平的增加,前房深度(ACD)变浅值、瞳孔直径(PD)变小值均具有显著性(P<0.05),随着调节刺激强度的增加,等效球镜(SE)与ACD相关性越强,但幅度变化不大;SE与PD相关性越弱,但幅度变化较大。
结论:根据眼的三联动反射机制,视近时,调节、瞳孔缩小和辐辏同时发生。本例的研究结果符合这一基本机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前房变浅,瞳孔缩小,并具有一定线性关系,其中前房变浅与刺激强度的相关性大于瞳孔缩小与刺激强度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从解剖结构上支持负镜片法使物体聚焦于视网膜后方,从而引起调节和眼轴延长,以至造成近视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