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前沿动态 → 研究进展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

http://www.cnophol.com 2009-12-21 11:27:30 中华眼科在线

    作者:杨丽霞 王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济南 25003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 探讨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去除11只眼库眼球基底部视网膜的细胞成分,暴露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lamina, IL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其超微结构。结果 SEM和TEM均显示,基底部ILL表面的胶原纤维束随年龄增长逐渐向ILL侵入。胶原纤维开始以发辫形式散布在ILL表面,纤维发辫逐渐散开、相互重叠,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交织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结论 随年龄增长来自视网膜内的胶原纤维逐渐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缠绕结合,使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连延伸。

    【关键词】  基底部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显微镜检查 电子

    YANG Lixia, WANG Ji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econ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ltrastructures of the basal vitreoretinal interface in human eyes of different ages. Method  The cellular elements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tinal surface after trypsin digestion in 11 donor eyes, and the retinal part of the inner limiting lamina (ILL) was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Results   Both SEM and TEM showed a progressive insertion of the basal superficial retina by bundles of collagen fibrils, which splayed out beneath the ILL in the young and finally formed a dense network in the elderly. Conclusion  The intraretinal collagen fibrils penetrating the ILL and mixing with the cortical vitreous fibrils appears to underlie the slow adhesion of the vitreoretinal interface with aging.

    Key words:  Vitreous base; Vitreoretinal interface; Microscopy, electron   

    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是锯齿缘后玻璃体与视网膜紧密粘连部位,即使在病理改变或受到严重外伤时,仍不能分离。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由眼外伤或眼球转动引起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可导致基底部后界视网膜撕裂;玻璃体/白内障手术时,从基底部附近进出器械或切除玻璃体时牵拉基底部,可造成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形成。本研究采用眼库眼球,胰蛋白酶消化法去除视网膜细胞成分,暴露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表面结构;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技术(TEM)对其超微结构及年龄相关性变化进行观察,探讨在视网膜撕裂、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后脱离等常见致盲眼病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只眼库眼球,来自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移植中心和济南市眼科医院。取除角膜用于移植,剩余部分保存在4?℃生理盐水中,制备成研究所用的标本。供者年龄27 76岁(平均55岁),男9例,女2例,供者眼部疾病的情况不详。

    1.2  标本制作方法  将虹膜和晶体去除后,行开窗式玻璃体切除术清除中央部玻璃体,将残留的玻璃体皮质和视网膜从脉络膜及巩膜上剥离,将锯齿缘后约5?mm宽的玻璃体基底部和与之粘连的前部视网膜充分展平,制成4?mm2×4?mm2的标本。

    1.3  胰蛋白酶消化  制作完成的标本用PBS漂洗2次,每次5?min;3%胰蛋白酶Tris缓冲液(0.1?mol/L,pH7.8)37?℃恒温水浴30?min;PBS漂洗3次,每次5?min。

    1.4  SEM标本制作  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标本,用2%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初固定24?h,PBS漂洗;1%锇酸后固定2?h;10% 100%乙醇梯度脱水,每次20?min;临界点干燥;镀金;Cambridge 360扫描电镜观察、照相。

    1.5  TEM标本制作  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标本,用2%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初固定24?h;1%锇酸后固定2?h;10% 100%乙醇梯度脱水,每次20?min;Epon 812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枸橼酸铅电子染色,JEM 1200EX透射电镜观察、照相。

    2  结  果

    2.1  SEM观察结果  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ILL)无残留细胞成分。在年轻的眼ILL表面可见胶原纤维“发辫”(见图1);随年龄增长,这些纤维“发辫”逐渐散开、伸展、相互重叠,并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交错、编织在一起(见图2);最终在ILL表面形成致密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见图3)。

    ILL表面的胶原纤维“发辫”,ILL破损处可见玻璃体皮质纤维(cortical vitreous, CV)。放大倍数(magnification,MAG)MAG=×3.85?K(27岁,男性)

    Fig.1  A collagenous braid was shown and the fibril bundles of the cortical vitreous (CV) were visible in the depths of an artificial split in the ILL. MAG=×3.85?K (male, aged 27 years).胶原纤维“发辫”展开、相互重叠,穿透 ILL (箭头示)与玻璃体皮质纤维(CV)交织在一起。MAG=×9.04?K(58岁,男性)

[1] [2]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显微镜检查,电子)的信息
      热门图文

    九个日常动作让黑眼圈

    小诀窍 让眼膜功效发挥

    打造国际化彩妆tips

    如何做双眼皮手术更自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全球医院网保健
    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卫生法制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