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打了25年交道。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他终于发现了我国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规律,并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2009年,他牵头的“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和免疫学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奖。
初见张建中教授,就发现他和记者想象中很不一样。采访前,“医术高明,待患如亲”的好口碑让记者觉得这是一位令人尊崇的长者。见面时,才知道他年龄刚过50,且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他随和的话语、谦和的态度使我们的交谈变得十分轻松。在和张建中教授交流的两个小时里,记者常常被他骄人的成就、执著的性格和“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的从医准则所打动。
■要证实想法,就一定要拿出证据
1983年,张建中刚刚考取北京医科大学时,世界医学领域发现了一种新型红斑狼疮,即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中国到底有没有这种新型红斑狼疮呢?张建中在心里画了一个问号。在他的导师、我国皮肤科界的大师级人物王光超教授和马圣清教授的启发下,张建中开始研究这个课题。
有一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病房住进来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被诊断为“环形红斑”。但是,张建中在查房时发现,患者脸上也有环状红斑。这会不会就是国外报告的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呢?他鼓起勇气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导师鼓励他:“你的怀疑非常好。但要证实你的想法,就一定要拿出证据!”
张建中很快投入到寻找证据的工作中。从文献中他得知,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血液中有两种抗体:SSA抗体和SSB抗体,这就是该病的标志。如果能在这位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其中任何一种抗体,就能证明她患的是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检测抗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国内还没有检测试剂,从抗原中提取、纯化到标准抗体等繁杂的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张建中骑着自行车到屠宰场购买新鲜小牛胸腺,然后动手提取抗原,再到10公里外的实验室做超速离心,终于制成了第一批抗原。
张建中至今还记得,当时皮肤科的实验室很小,白天实验室人特别多,大家都忙着做临床检测,因而他的实验时间只能从晚上6时开始,经常要熬到深夜。起初的两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没有灰心,继续改善实验条件,终于在第三次实验中检测到了SSB抗体。“当时我特别兴奋,但导师希望我能重复出结果。后来,我又重复做了3次实验,都是同样的结果。实验成功了!”
从这一天开始,张建中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打了25年交道。从他自己还是研究生就开始,到现在他已经带出了好几拨研究生,一发不可收拾。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他终于发现了我国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规律,并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疾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他牵头的“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和免疫学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奖。
■不能为了晋升而搞科研
张建中还首先在国内发现了游泳池肉芽肿病,使这个“在教科书里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病”从教科书里走了出来。至今,张建中仍对发现游泳池肉芽肿病的过程记忆犹新。
2000年的一天,张建中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他在北京多家医院都被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经多个疗程的正规治疗却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张建中带着问题仔细查阅了相关文献,终于在一本国外杂志中发现一种名为游泳池肉芽肿的皮肤病。他豁然开朗,通过仔细研究,最终确诊了国内首例游泳池肉芽肿病。
张建中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科研的看法:“不能为了晋升而搞科研,这样不可能把科研搞好。搞科研的应该主动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并结合临床的特点进行研究。搞科研必须有恒心、耐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存侥幸心理和一蹴而就的心态。”
由于张建中的细致,他常常能诊断出许多医生“不认识”的疑难病例。他创造了多个国内皮肤科的“第一”:首次提出妊娠股臀红斑为一种新的皮肤病、首次发现色素血管性斑痣错构瘤病、首次发现“Kindler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在日本福岛大学留学期间,他两年间发表了10多篇英文科学论文,被导师金子史男教授称为“超人”。
“做医生就要多动脑、多学习。”张建中经常向他的学生讲解吴阶平教授“有准备的头脑”的名言。他教育学生要多掌握专业知识,多关注学科前沿,这样才能在特殊现象出现时及时抓住苗头,并深入发掘问题本质。
■没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最多是个“匠”
看过张建中门诊的病人,都为他精湛的医术所折服,更感动于他的宽厚仁爱。一位患者在张建中个人网页的留言板中写道:“感谢张建中教授6年来对我的帮助!6年前,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张教授高超的医术和热心的服务使我走上了健康生活的道路。”另一位患者则表示:“这年头还有医德这么高、态度这么好、判断这么准确的大夫!一对一的问询长达半小时,他非常耐心,我非常感动。”
张建中的病人大部分是慕名而来。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富有,有的贫穷。张建中都一视同仁。“我从不考虑其他,总是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仔细倾听他们的每一个主诉,认真给他们做每一个检查。”张建中说。他的许多病人后来都成了他的朋友。他相信,没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成不了“家”,最多是个“匠”。
一名来自延安的农民患者不慎把钱丢了,张建中主动为他垫付药费。一名家境贫寒的内蒙古患儿出院时已身无分文,他帮孩子买了回家的车票。一位患慢性皮肤病的病人辗转多家医院一直未能治愈,他只开了15元的药就基本解决了他的问题。一位皮肤大面积感染的患者前来就诊,他不戴手套仔细检查了患者的皮损,病人激动地说:“您是第一个用手给我检查的医生!”
张建中受病人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认真。他经常让病人取药后再回到诊室,然后逐个给病人解释药物的用法。他说:“皮肤科医生开出药只完成了40%的任务,还有60%是教病人如何用药。”为了使外地病人能当日就诊,他经常加号,下午一两点下班是平常事。他经常给一些复诊不方便或长期随诊的病人留下联系电话,以利于咨询和指导。学生们打趣他说:“张老师电话费的一多半是和病人通话用的。”
■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界带头人
除了做好一名医生、教师,张建中还有两个重要职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和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在做好科主任方面,张建中的理念十分清晰:“要有远见,要使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要营造良好的科室文化,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奉献精神和亲和力。”
如何做好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工作也是张建中关心的大事。他说:“学会工作无小事,对内代表行业,对外代表国家!”在任分会秘书长期间,他协助策划和组织了许多学术、对外交往和公益性活动,如协助主委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成功加入国际皮肤科联盟。
为了提高我国皮肤学科的整体水平,张建中组织和参加了多项皮肤病诊疗指南的制定,还每年挤时间“走下去”,深入基层推广各种皮肤病诊疗指南、皮肤科新疗法和新技术,想方设法提高基层皮肤科医生的水平。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张建中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著名皮肤科专家。他感谢机遇的青睐,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同仁的支持,感谢病人的信任。
张建中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能为社会作点贡献是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