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针对1050名美国手外科医生的调查中,21%的被调查者承认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至少发生过一起手术部位错误的事件。继去年我国湖北连发两起“左右不分”的医疗事故后,近日台湾地区又爆出“主治医生做手术弄错左右脚”的新闻。在反思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同时,医院内各方面的沟通不够、协作不力与配合缺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事情就大了
作为北京某妇产医院产科的一名手术室护士,婷婷颇为自豪的是,自己从来没在工作中出过差错。这天早晨,婷婷将一位准备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准妈妈”领进事先安排好的手术间,然后熟练地和麻醉医生一起核对病人姓名、病房床号、年龄等信息,接着询问麻醉医生采用哪一种麻醉方式,最后协助麻醉医生将“准妈妈”摆成麻醉体位。等麻醉好了,婷婷开始和麻醉医生一起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跟以往任何一次手术一样,整个过程中,婷婷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各司其职,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
婷婷当然明白,手术对医生而言不单是个技术活儿,还考验着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耐力,所以是万万不能打扰的。要是哪次手术中医生多说了几句话,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一般是情况不妙,比如病人出血多了,手术医生就会下口头医嘱:加快液体输入速度、给些止血药等。
在婷婷的印象中,手术就是一个在静谧中演绎的生命传奇,有时能起死回生,有时却回天乏术。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医生,而她这个护士能做的似乎微不足道。她知道有的医生觉得护士的专业素养不高,手术中甚至平时都懒得跟护士多说什么。久而久之,她也就不敢向医生请教或提建议了。
表面看来,婷婷与医生的配合都是按照规程进行的,可她也在担心百密一疏,因为总有规章管不到的角落。“真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医护间又缺乏交流,事情就大了。”
无论谁的意见,都举足轻重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医院普外科,孙医生的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正是在孙医生的感染下,他们的手术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时时刻刻保持交流。这种交流不光是医护间的,更重要的是医患间的。有一次,孙医生准备为一位静脉曲张患者做手术。刚进入手术室,他就发现患者情绪异常紧张。跟护士交流后,他发现这是患者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加上手术室温度略低,患者浑身都在发抖。同麻醉医生和护士协商后,他们决定先帮患者平稳情绪。于是,他们一边有条不紊地做着术前准备,一边跟患者分析病情、介绍手术过程。听着听着,患者明显轻松些了。孙医生赶紧示意麻醉医生:“可以开始了。”
“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这句话很对。”孙医生说,他经常会在手术前观察病人的身心状态,在手术中和麻醉医生、护士讨论操作上的问题。“每一个细节都把握住了,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而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无论谁的意见,都举足轻重。”孙医生说。
麻醉医生晓东和孙医生配合多年,他长期恪守着成套的工作流程:手术前一天下班之前,一定要把患者的情况同手术医生提前交流;遇到特殊患者,比如合并心脏病的,就要提前讨论对策,以备不时之需。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让“患者需求第一”跨越科室壁垒
实际上,交流与协作不仅存在于医、护、患之间,科室之间同样需要密切配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就在科室轮转科时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儿:一名腿脚不便的患者需要轮椅,而他所在的科室已经没有剩余的轮椅了,只好让实习医生和患者家属到其他科室去借。可一连问了好几个科室,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将轮椅借出。这件事让这名医学生“对医院挺失望的”,因为这至少说明“患者需求第一”很难跨越科室壁垒。
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院内会诊就是目前各大医院公认的配合难点。比如有的外科医生手术前要等内科医生来会诊,但内科医生非得等到忙完手头的工作才行;再比如内科觉得患者的病情有变化,需要外科医生会诊,但外科医生正在手术,不能及时前来。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北大一院由医务处负责监督和督促,使院内会诊百分之百在24小时内完成,尽量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就医。然而,很多医院至今还难以从中协调。
在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之间,同样存在配合的空白地带。据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丛玉隆介绍,我国检验医学工作者一直遵循着“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的传统模式,“只见标本不管人”,只考虑如何把标本检测准确,不考虑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更不考虑医生对检验结果是否能准确地分析、合理地使用。
这个过程中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手术前需要为患者作出血倾向检查,血液标本的采集、留取和送检大都由护士或护理员完成。如果血液标本在温度25℃以上的环境中放置4小时以上,凝血因子就会消失,标本就失去了检验的价值,分析出的数据结果会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验科和临床科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用不合格的标本为患者作了分析报告;临床科室又根据这份不准确的结果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无疑会把患者置于危险之中。丛玉隆建议检验科技术人员要积极倡导检验科与临床结合的理念,争取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医院是个最需要协作的地方
一份针对1050名美国手外科医生的调查问卷显示:21%的被调查者承认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至少发生过一起手术部位错误的事件。据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美国每年有1500~2500例手术部位错误事件的发生。去年,我国湖北连发了两起荒唐的“左右不分”医疗事故,近日台湾地区又爆出“主治医生做手术弄错左右脚”的新闻,让整个医疗界蒙羞。
“国外医生的手术量也非常大,但他们和病人良好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他们很早就开始给病人戴识别腕带,有的医院还让病人用笔在四肢上写‘yes’或‘no’。如果病人的右上肢需要接受手术,就让病人自己确认并在右上肢写上‘yes’,而在无需手术的左上肢、左下肢和右下肢写上‘no’。这样,病人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据黄宇光介绍,2008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提出了三方同时核查,分别于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三个阶段核查的要求,用规定强化了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之间的配合。同时,世卫组织还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在手术安全核查实施后,患者死亡减少了47%,院内并发症下降了36%。黄宇光强调,医生一定要站在患者安全的角度,严肃对待每一个医疗操作。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陈晓红表示,医院是个最需要协作的地方,但由于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干扰,配合往往不能顺畅进行。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完全在于医生的主观意志。医院作为一个整体,不存在哪个科室重要、哪个科室不重要的问题。陈晓红希望医院客观地分析不同层面交流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办法,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危,抛开不必要的心理芥蒂,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文化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