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布尔加科夫(1891年~1940年)是与契诃夫齐名的医生作家。不过,与契诃夫的亦医亦文不同,布尔加科夫从医3年(始于1919年)后就彻底弃医从文了。尽管他中晚期的小说与戏剧,包括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无论话题与场景,都不牵扯医学与医院的生活,但他的早期作品则是另一番风景。
1916年,布尔加科夫从基辅大学医学院毕业。还没等拿到毕业证书,他便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急匆匆地奔赴西南前线。不久,他从前线被派往斯科尔斯克乡村医院(位于斯摩棱斯克省),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一时期的生活反映在布尔加科夫后来的作品——《少年医生札记》一书中。《钢喉咙》就是其中一篇。
这里记述了一段十分质朴的医务生活。主人公刚离开母校48天,就成为尼科利斯基医院唯一的值班大夫,不仅要独当一面,还“统帅”着一位医士、两名护士。这个地方没有电,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只有一些能实施外科清创的小型器械。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值班大夫浮想联翩:“我为何来到这个鬼地方?”“老天会送来什么样的疑难病症?是胎位不正的难产孕妇,还是痛苦不堪的疝气嵌顿病人?”这些病除了在学校里观摩过老师接诊与手术外,他毫无实际动手的经验。于是,他越想越慌乱,如同恐高症患者趴在高楼顶上。他一阵阵的忐忑,一遍遍无目的地翻阅从医学院带来的几本手术图谱和参考书……作家把一个新大夫临阵的心绪描绘得十分传神。
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后,一位患白喉5天,已经陷入呼吸衰竭、生命垂危境地的3岁女童和她的母亲、外婆进来了。首先映入值班大夫眼帘的是一张稚美的脸,一张只有糖果盒上才有的天使一般的脸,“头发自然卷曲,像那即将成熟的黑麦,一圈圈的,眼睛又大又蓝,两腮像洋娃娃”。但是,她的眼睛混浊无光、呼吸窘迫,而且一个小时后就会死去。此时,这名大夫忘记了忐忑、孤独,还有那些杂乱的大学讲义。他的心痛苦地紧缩起来,整个身心都处在应激状态之下。
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大夫表现出了无法解释的镇定、坚毅、自信与娴熟,不仅成功地说服惊慌失措的家人同意接受手术切开治疗,还在护士消毒与准备手术刀、手术剪、拉钩、探针的片刻,飞一般地跑回房间,迅速浏览了一遍气管切开术式的插图,然后回到手术台,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一样快速切开了孩子的颈部。紧接着,手术视野里全是流淌的血,纱布压迫完全无济于事,一通慌忙中,他幸运地用止血钳夹住了出血点,而游走的气管无法固定,几次进刀都如同钝刀子割肉一般迟迟割不开气管。身旁把持拉钩的医士因闷热、紧张突然晕倒了,他也因反复切割而怀疑自己的刀法,心里渐渐害怕起来,甚至后悔当初为何选择学医。
此时,身后的护士冲上来稳住医士留下来的拉钩,并一声吼叫:“继续做,大夫。”于是,他猛地推进刀锋,终于割破了气管,装进了银制的小插管。“女孩奇怪地颤动了一下,小管里像喷泉一样涌出浓稠的淤血,空气咝咝地灌进她的喉头,孩子便开始呼吸起来,并大声哭起来……”
值班大夫像做梦一样,透过蒙住眼睛的一层汗水,看到护士们的幸福笑脸。其中一位护士对他说:“大夫,你的手术做得真好。”他怔了一下,以为她在嘲笑他,并忧郁地皱着眉头回望了她一眼。很显然,值班大夫误会她了。一切就是这么顺当,虽然是一脚水、一脚泥硬蹚过来的。
自从这次侥幸全胜之后,他的病人越来越多,有一天竟接诊了110名病人。护士和医士都抢着告诉他缘由:“病人这么信任你,应该感谢那天夜晚的气管切开术。村里人是这样说你的——你给生病的丽特卡换了一个‘钢喉咙’。”于是,他就一夜间成了能装“钢喉咙”的神医了。
读到这里,人们一定会感慨,每一位医生都有自己的第一刀手术,都有自己“钢喉咙”的故事。这是他职业自信的开启,也是他职业幸福的开启。
医务生活是平凡的,也是惬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