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与血脂、血糖、血压、病程等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DR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均经常规眼科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确定DR分期,本组患者临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检测所有患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期DR HDL、LDL、TCH、TG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各期的TG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正常值:0.56~1.70mmol/L)。同时以各指标正常值为标准判定血脂各项指标的异常率,结果显示HDL、LDL、TG的异常率在DR不同时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DR各期间TCH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TG与TCH在DR不同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且随DR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有增加趋势。结论 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是DR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脂、血糖、血压可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长,DR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扩大。DR已成为成人低视力及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DR导致的致盲常常难以逆转,其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与DR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而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代谢紊乱,本组资料回顾分析自2000—2009年在本院眼科和内科住院治疗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眼科常规检查和临床相关因素: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检查,并分析与DR发生发展关系。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2000—2009年本院眼科和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DR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均经常规眼科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确定DR分期,本组患者临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其中男94例,女71例;年龄34~80岁,平均(58.4±15.3)岁;平均病程(11.8±7.5)年。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即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有过敏史,不适于荧光血管造影者;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2 分组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可疑病例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DR分期,临床前期、非增生期和增生期,参照美国眼科学会DR临床指南[1],增生期DR分期办法为“凡一眼诊断为增生性DR则纳入增生性DR组”,双眼观察后分期以病情重的一眼为准。
1.3 观测指标检测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的方法[2,3],所有检验对象禁食8~12h后,于清晨静息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3ml取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TCH、TG、HDL、LDL采用日立7020生化分析仪,上海玉兰生物试剂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1.4 血脂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采用我国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的“血脂异常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在SPSS13.0软件上统计分析,所有各组检测数据±s表示,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DR各期一般状况比较 165例DR患者中,临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各期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年龄分级各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60岁以上DR患者临床前期56.42%,非增生期占68.23%增生期占58.92%。
2.2 DR各期血脂检测结果 DR各期间比较,TCH、TG、HDL、LDL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但各期TG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正常值:0.56~1.70mmol/L)。根据各项指标正常值为标准判定血脂各项指标的异常率(见表2),结果显示TG、HDL、LDL的异常率在DR各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各期之间TCH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DR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有增加趋势。表1 DR各期血脂测定结果 (±s,mmol/L)表2 DR各期血脂各项指标异常率比较 (%)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明了。据有关研究报道:DR的发病不是简单地由单一因素造成,主要由于糖代谢紊乱,造成视网膜微循环对新陈代谢、内分泌、血液学损害的反应,使视网膜组织缺氧及随后引起微循环结构损害的结果。一般认为是长期的高血糖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包括血管壁周细胞减少引起微动脉瘤形成和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血液成分渗漏到组织间隙,形成视网膜出血和硬性渗出,血管基膜进行性增厚,导致视网膜缺血性改变,部分区域毛细血管网消失,这种缺血、缺氧性改变进一步激活一些促进血管增殖的因子,促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DR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4]。
据文献研究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30%~60%[1],其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显著增加。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更为明显。近年来的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视网膜神经病变[4]。不仅有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而且也同时存在视网膜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损害。在未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改变之前,就有神经视网膜的损伤,继而出现视网膜功能改变,表现为视网膜电图中振荡电位峰值的降低、潜伏时的延长、a波的波峰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对比敏感度下降、蓝黄色觉异常及视野损害等变化。
在本组病例中,发生DR的糖尿病患者血脂部分指标异常率增高,如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一致[6],说明血脂异常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由于长期高血糖作用下血红蛋白中糖基化蛋白含量增加,血红蛋白与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结合受阻,过高的血糖不能进入正常的分解代谢,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产生高脂血症。促使血管硬化,血管弹性下降,特别是微小血管内膜粗糙增厚及退行性改变;这样,一方面使红细胞携氧量下降,另一方面因糖基化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大于正常血红蛋白,使氧不易在包括视网膜在内的外周组织内释放,最终导致微循环血流缓慢、瘀滞、微血栓形成,出现一系列视网膜病理改变[6,7]。
综上所述,病程长、血糖控制差、血清总胆固醇、脂代谢异常均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该及时科学地控制血糖、血脂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今后进一步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损伤和保护的研究将有利于正确认识其疾病的本质,对预防和逆转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伟,刑小燕,王大平,等.山东烟台、青岛、东营地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病率调查及风险因素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3):184-185.
2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二:血清总胆固醇酶法测定.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3):185-187.
3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三:血清甘油三酯测定二步酶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4):249-251.
4 张卯年.应当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神经损伤及保护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385-388.
5 高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眼科研究,2003,21(3):299-301.
6 汪崇文.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与视网膜病变相互关系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1,25(1):36-37.
7 李永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5年随访观察.眼科新进展,2003,23(1):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