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 DLK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综合分级 19例21眼发生DLK患者中,2例(10.5%)双眼同时发病,17例(89.5%)单眼发病,18眼(86%)术后第1d,2眼术后第3d发现角膜下白色浸润灶,仅1眼术后1mo出现角膜瓣下DLK表现。21眼LASIK术后DLK按照临床综合分级分布情况为:(1)Ⅰ度DLK,18眼(86%)。(2)Ⅱ度DLK,2眼(9%)。(3)Ⅲ度DLK,1眼(5%)。(4)Ⅳ度21眼中未发现。确诊即刻有15眼(71%)裸眼视力达>1.0,病变最重的1眼裸眼视力为0.3,余患眼为0.5~1.0,确诊时患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SE)为0.37±0.93D,散光度数为0.50±0.36D,在不同分级病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DLK的治疗方案及临床效果 各临床分级DLK患眼确诊后立即接受相应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18眼接受治疗方案1,2眼接受方案2,1眼接受方案3,仅1眼接受了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随诊发现,17眼(81%)角膜瓣下细胞浸润灶在治疗后7d内消退,其中12眼(71%)在治疗后5d内消退,21患眼均在治疗后10d内消退。Ⅰ度和Ⅱ度DLK之间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o 20眼(95%)裸眼视力≥0.8,治疗后1mo时裸眼视力优于确诊DLK时的裸眼视力,除Ⅲ度DLK的患眼治疗后视力大幅提高外,视力提高幅度在各分级DLK和各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眼(38%)SE在0.25~+0.25D内,13眼(62%)在1.00~+1.00D内,与确诊时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DLK的临床表现 我们观察到的LASIK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病例,大多仅伴轻微畏光事物模糊等主诉,角膜瓣与基质层间散在或弥漫性沙尘状浸润灶,局限于层间而不向角膜瓣或深层基质延伸,前房及角膜反应轻或无,仅1例患眼结膜明显充血,自诉疼痛。临床上DLK以轻度多见,我们的21眼病例中大部分在术后第1d即出现体征,且大多为Ⅰ度反应,即表现为角膜瓣下白色或沙状轻度反应,仅1眼表现重度。确诊时大部分裸眼视力仍有1.0的水平,少数低于最佳矫正视力。故术后应加强DLK的筛查,以免漏诊。
3.2 DLK的临床病因 DLK已明确是非感染性炎性反应,层间异物引发的过敏性或毒性反应可能是其病因。故术中操作过程应注意严格原位复瓣并吸干瓣周多余水分,手术中也应避免过多操作,伤及角膜上皮。对一些年龄稍大的中年患者,可能因干眼或睑板腺功能低下更易患病。
3.3 DLK的临床处理 在我院的21眼DLK中,仅予局部糖皮质激素眼液频滴,少数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无一例需要掀瓣冲洗,掀瓣冲洗易诱发散光,需要进行补矫手术。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可避免掀瓣冲洗,但存在诱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风险,需密切观察眼压。我们中将DLK早期分级治疗,病变程度不同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风险降到最低,以最短时间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减少DLK对LASIK手术的影响。
综上所述,弥漫性层间角膜炎作为LASIK术后早期并发症应充分重视,早期诊断,分级治疗,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应和其它LASIK术后并发症鉴别。对于LASIK产生DLK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Wilso SE, Ambrsio R Jr.Sporadic 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 after LASIK. Cornea 2002;21(6):560563
2 Linebarger EJ,Hardten DR,Lindstrom RL.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0;26(7):10721077
3姚佩君,周行涛,褚仁远,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9;45(7):601606
4杨渝华,方钢.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4;33(2):27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