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2万家医院中,有近6500家医院属于集体、联营、私营等非国有医疗机构。这些被冠以“民营”帽子的医疗机构,在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新医改方案出台后,民营医院的发展是否面临着新的契机?一些积重难返的老问题能否从政策层面得以解决?如何看待新医改下的民营医院?
是否具有公益性不看“出身”
不久前,江西省抚州市卫生局正式回购浙江省杭州市回音必集团经营的抚州第二医院,江西省崇仁县、上海市等地也出现政府回购民营医院的现象。
新医改方案的一个亮点,就是坚持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向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联系当下地方政府回购民营医院的现象,一些民营医院管理者质疑,是否只有公立医院才具有公益性?
殷大奎指出,公益性不应该问“出身”。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都可以体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他认为,和公立医院一样,民营医院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力量。医改强调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要对民营医院公立化,更不能理解为应该将一些已经实施民营化的医院转制为公立医院。
饶克勤指出,医疗服务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公共事业,即使是营利性的医院,也不能彻底抹杀其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具有的公益色彩,以投资主体的不同来定位是否具有公益性是不对的。
政策强调“一视同仁”
自2000年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但在发展中,民营医院还是感觉面临一些困难,甚至有的民营医院发展举步维艰。
殷大奎指出,目前民营医院发展有“两难”,一是缺人,二是缺政策。“同等待遇”是民营医院呼声最高的期待。实际上,民营医院很难获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起跑线”。在税收、政府补贴、医保定点、医生职称等基本政策待遇方面,民营医院都遭遇门槛。
实际上,在近6500家民营医院中,62%为营利性医院。在一些省市,在医疗机构注册过程中,只允许民营医院注册为营利性医院,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待遇则要比照企业的标准,设备购置也受限制。而营利性医院一般只享有3年的税收优惠,之后要上缴5.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等。由于医院的投资回报周期长,民营医院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存活,遑论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民营医院尴尬的社会地位,自然很难吸引大量优秀的医务人员。
新医改方案颁布后,政策层面有否“利好”呢?饶克勤指出,新医改方案将平等地位赋予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并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他指出,民营医院的发展将遵循5个政策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服务准入方面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二是保证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待遇,执行相同的标准;三是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五是正确引导,依法监督,规范执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在行业监管方面,有关部门还将制定鼓励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文件。
殷大奎指出,从这些基本原则来看,新医改并非要公立医院“一统江湖”,维持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格局,而是支持民营医院继续存在和发展,成为社会医疗资源的组成部分。民营医院将获得同等待遇,但是政策的具体兑现可能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形成服务多样性格局
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营医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份额还不算高。根据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6500家民营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数占全国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的比例均不足5%。从办医类型来看,大多数民营医院还是营利性,专科医院多,综合医院少,办医规模小,医务人员少,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对此,饶克勤指出,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政策,对于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就医,满足人民群众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看待新医改之后的民营医院发展和定位?饶克勤指出,民营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同样发挥着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作用。民营医院的发展,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国有和民营、非营利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民营医院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和医院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渐弱化,推动政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殷大奎认为,在公众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增加供给,满足老百姓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并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利用竞争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民营医院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日趋多元化,最终使得我国的医疗服务日益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