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剥离联合带角膜缘结膜瓣转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75例(78眼)翼状胬肉均在手术放大镜下切除并作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后0.002%丝裂霉素C点眼并随访6~24个月。结果:75例(78眼)中有3眼复发,复发率3.85%。结论:翼状胬肉剥离联合带角膜缘结膜瓣转位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翼状胬肉 球结膜 移植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翼状胬肉剥离联合带角膜缘结膜瓣转位术治疗原发和复发翼状胬肉75例(78眼),男35例(36眼),女40例(42眼),年龄38~70岁,病程0.5~25年。原发性68例,复发性7例中复发后睑球粘连1例。胬肉侵入角膜>2mm。
手术方法:①胬肉切除:以倍诺喜表麻,2%利多卡因0.3ml于胬肉体部结膜下注射,使之隆起与胬肉组织分离。剪刀胬肉颈部作表层球结膜弧形剪开,向鼻侧分离胬肉体部球结膜直至泪阜。15号刀片沿胬肉头部角膜上做弧形划痕深达前弹力层,虹膜恢复器伸入胬肉体部与巩膜间后向胬肉头部钝性拉锯式剥离。勿伤及内直肌及泪阜组织,可以避免此部的杯状细胞遭到破坏,从而避免了术后睑球粘连的发生[1],烧灼止血。②带角膜缘球结膜瓣制作:上方近角膜缘处注入2%利多卡因0.2ml使结膜与筋膜组织分离。距角膜缘3~4mm,平行角膜剪开球结膜,于球结膜下紧贴结膜分离至角膜缘,带薄透明角膜宽0.5~1.0mm。取一略大于裸露巩膜表面的游离结膜角膜片,平铺于裸露巩膜区,距角膜缘3~4mm,平行角膜剪开球结膜,不带结膜下筋膜组织,于球结膜下紧贴结膜潜行分离至角膜缘,带少许薄透明角膜宽0.5~1.0mm。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5mg,并用无菌敷料包扎。
术后处理:术后每日换药。术后3天0.002%丝裂霉素C点眼每日1次,复方新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3~5次,贝复舒眼药水每小时1次点眼。术后10天拆线,继续局部滴丝裂霉素C3个月。术后随访6~24个月。无1例发生睑球粘连。
结 果
术后第1日轻度流泪,异物感,于角膜上皮修复后2~3天上述症状消失。移植片术后第1天颜色白,2~3后渐转红润,1周后血管充盈水肿消褪。供区伤口术后3~5天修复。术后2~3周结膜充血消褪。术后随访6~24个月,78眼中仅有3眼复发(复发标准:球结膜局部充血,纤维血管增生组织进入角膜缘内>1mm)。
讨 论
翼状胬肉除手术治疗外,还可以在早期用局部抑制生长药物注射或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率高,单纯切除复发率高达20%~40%[2]。1986年Schermer等提出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的新概念[3]。
通过对本组手术患者的观察,发现此术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局部无明显瘢痕形成。低浓度0.002%丝裂霉素C术后局部点眼并发症较少,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复发率,78例未见上述并发症出现。贝复舒眼药水在翼状胬肉术后有明显缩短角膜创面愈合时间,降低角膜薄翳和角膜血管翳的发生。
经临床观察,本术式简单、易操作,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并有利于重建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可较大幅度地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陈光约.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0例疗效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4):308-310.
2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6.
3 陈剑,综述.角膜缘干细胞及临床意义.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6):340-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