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晶体不溶性蛋白质中二硫键含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可见,在培养的初期,晶体中二硫键的含量无明显的改变,30min时略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40min时,其含量才明显上升(表4)。结合上述蛋白质巯基变化的结果可见,平阳霉素培养的晶体中NP-SH最早发生改变,其次为P-SH,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于前二者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现。此时二硫键交联的蛋白质形式可能才初具规模。 表4 平阳霉素培养晶体中二硫键含量的变化(x±s)
晶体湿重
μmol 100mg-1培养时间(分钟)
10203040
对照(18)0.69±
0.100.71±
0.070.70±
0.060.69±
0.07
Disulfide bond(18)0.70±
0.090.69±
0.040.75±
0.050.87±
0.09
P>0.05>0.05>0.05<0.05
注:括号内数字为实验动物数
3.4 晶体脂类过氧化水平(MDA)的测定
结果见表5,MDA从20min开始呈上升趋势,40min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已有证据表明,脂类过氧化的产物对机体有毒性作用。丙二醛(MDA)是脂类过氧化物的代谢产物,其可与蛋白质的氨基及磷脂某些基团发生相互交联作用,从而对晶体造成损害并引发白内障。测量MDA的含量可以反映脂类过氧化物的水平。本实验于培养10~20min时,MDA升高不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一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膜脂类过氧化也是引起白内障发生的因素之一[8]。
表5 平阳霉素培养晶体中脂类过氧化水平
(MDA)的变化(x±s)
晶体湿重
nmol g-1培养时间(分钟)
10203040
对照(12)20.09±
4.3820.07±
3.6119.71±
4.0420.06±
2.29
MDA(12)19.26±
2.6722.72±
1.3926.44±
3.0728.46±
1.91
P>0.05>0.05<0.05<0.001
注:括号内数字为实验动物数
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平阳霉素体外诱发大鼠白内障模型,并动态观察了平阳霉素对晶体中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平阳霉素培养(10mgL-1)的早期大鼠晶体中,NP-SH的变化最早,然后P-SH降低,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较前二者稍后出现(我们还连续追踪测定了这些指标在培养后期的变化,结果另文发表)。以上指标的变化与我们动物整体实验结果基本相同[5,7]。这表明通过器官培养在体外诱发大鼠白内障模型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它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大大
缩短了实验周期,为快速开展白内障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参考文献
1 Edwards GA,Bernardino VB Jr,Babcock VI.Cataracts in Bleomycin treated rats.Am J Ophthalmol,1975,80:538.
2 张 渊,张家萍,侯纬敏,等.晶体生化的研究——平阳霉素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研究.生物化学杂志,1987,3(4):307.
3 Schenck D,Fournier DJ,Patterson JW.Tissue culture of rat lenses.Proc soc Exp Biol Med,1976,153:444.
4 Azuma M,Shearer TR,Matsumoto T,et al.Calpain II in two in vivo models of sugar cataract.Exp Eye Res,
1990,54(4):393.
5 侯纬敏,张家萍,吴 平,等.晶状体生化的研究: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中巯基、二硫键及维生素C的含量.生物化学杂志,1985,1(5-6):23.
6 Ohkawa H,Ohishi N,Yagi K.Assay for lipid peroxides in animal tissues by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Anal Biochem,1979,95:351.
7 商 福,张家萍,张昌颖.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形成过程中非蛋白质巯基与蛋白质巯基的动态变化及关系.生物化学杂志,1991,7(2):237.
8 张昌颖,王克维,卢景?.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细胞膜上脂类与蛋白质氧化的时间差异性.生物化学杂志,1995,11(2):166.
1998-12-31收稿
1999-02-02修回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