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过去在包头市农村牧区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医院,365天白干!”它既道出了农牧民对生病的恐惧,也道出了当时农牧民“小病拖,大病扛,实在不行才去医院”的无奈。自从有了新农合(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简称),农牧民的负担减轻了,就连顺口溜也变成了“想从前,小病拖、大病扛,实在不行才往医院抬;看如今,有病看,保健康,政府给把费来报!”据了解,包头市新农合工作巧算惠民“加减法”,让辖区内农牧民自主就医、出院即时结报,不再为报销多跑冤枉路,日前被自治区卫生厅总结为新农合“包头模式”向全区推广。
“绿本本”逐渐多起来
3月23日,记者在包头市肿瘤医院采访时见到了正在住院接受化疗的赵三女。她的丈夫乔克亮告诉记者,赵三女2010年患上癌症,需要定期化疗,这是第二次来医院进行化疗。乔克亮家住在土右旗九峰山管委会耳沁窑打井村,去年赵三女第一次进行化疗,花费了2.9万元,新农合给报销了1.3万元。乔克亮说:“现如今农民能看起这个病,全靠国家的惠民政策,在过去农民患上癌症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自从参加了新农合,农民看病能报销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牧区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因为新农合的普及,农牧民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连日来,记者在包头市各级医院总能看到拿着“绿本本”前来就诊的农牧民。包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书记刘福英告诉记者,农牧民手里拿着的“绿本本”就是包头市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为全市农牧民统一印制的新农合一本通。
包头市肿瘤医院新农合科主任杜晓萍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农村牧区的病人在肿瘤医院是很难看到的,农牧民发现患上肿瘤疾病后,绝大多数病人都会因为“治不起”而放弃治疗,偶尔有农牧民患者前来就诊,也会因为高额的治疗费使家庭负债累累。随着新农合制度在全区逐步实施,2008年,包头市肿瘤医院成为新农合定点医院。杜晓萍发现,拿着“绿本本”前来看病的农牧民逐渐多了起来。以包头市肿瘤医院为例,2006~2007年该院每年只有600~700人次的农牧民前来就诊,而到2009年,农牧民的就诊率已经增长到了2800人次。
确保农牧民受益
“现如今,当农民真幸福!”73岁的马福银说道。马福银是从昆区尔汉图镇新光村来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的,他患了肺气肿,已经在卫生院住了12天了。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到大医院看病?他告诉记者,大医院看病手续太繁琐,而在中心卫生院只需10分钟就能看上病。除此之外,在大医院看病花钱多,报销少,而在中心卫生院花钱少,报销比例还高。
记者了解到,像马福银一样来看病的农牧民是越来越多了。3月23日下午,记者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采访时,还想着下午可能遇不到病人了,可是来到门诊却是另一番景象。51岁的李其女告诉记者,最近她总感觉头晕,就让大夫过来看看。看病前,李其女把新农合一本通交到了大夫手里,经大夫检查后,确诊她为上呼吸道感染。大夫在电脑内录入新农合一本通编号后,为她开了药,并嘱咐她拿着新农合一本通去取药、结账。李其女走后,78岁的段三金推门进来,他想让大夫给他量量血压。记者注意到,老人手里也拿着新农合一本通。
因为参与了新农合,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享受到了这项政策带来的实惠。记者翻开段三金老人的新农合一本通,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和老伴儿张金女的看病报销情况:2010年6月10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945.89元,报销496.79元;2010年8月25日,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花费10478.78元,报销2700.39元;2010年9月7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1895.29元,报销1180.39元;2011年1月31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5683.62元,报销4161.63元。段三金告诉记者,年纪大了,经常有个小病小痛是难免的,每年看病吃药就要花费很大一笔钱的,过去这些钱都由儿女们出,现在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能报销,也就减轻了儿女们的经济负担。
记者看到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是一座新建的二层小楼,一楼是门诊,二楼是住院病房。许多农牧民还向记者讲述了新农合给他们带来的好处。69岁的李爱女是麻池镇北滩村村民,她患冠心病已经有10多年了,从来也没到医院看过病,直到2010年参加了新农合后,她才第一次去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病。
据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的院长韩学文介绍,卫生院可以辐射周边近3万农牧民,年门诊率是1.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是1100多人次。一般附近的农牧民有个感冒之类的常见病,首选到卫生院来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