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提倡和指导各国推广和使用基本药物,使基本药物的概念得到了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可获得性问题。我国在药物支付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别,低收入的患者没有能力承担疗效显着、价格高昂的药物,尤其是进口药物。根据国务院2009年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笔者针对某三甲医院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城市医院版”的目录制定提供参考。
调节酸碱平衡基本药物更受青睐
据统计,该院在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占总药物目录的12%。从金额上看,在用国家基本药物总消费金额为2938.28万元,占全院全年总用药金额的4.97%。其中使用比例较大的是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如葡萄糖、氯化钠等,为该类药品医院总用药金额的56%,而其他种类均未超过10%。临床使用普遍,加上现在多使用袋装,单价比玻璃瓶装贵了五六倍,是造成该类药品使用金额最高的主要原因。
在口服类基本药物中,以抗微生物、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类药物为主。在抗微生物药中以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使用金额多。辛伐他汀作为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院内收治心脑血管患者较多,所以全年使用金额占该院基本药物名单中口服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第二位。美托洛尔、辛伐他汀、尼莫地平因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药物配合使用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心绞痛等,排序也较靠前。在消化系统用药方面,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胃动力药多潘立酮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医患接受程度高,使用金额也较多。
按基本药物消费金额统计,前20位的中成药多为内科用药,其中又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祛瘀药居多,其次为骨伤科用药。随着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迅猛发展,中成药使用日趋增多,特别是骨科用药、心脑血管药物和清热药等使用广泛。中成药与西药配伍使用是医师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特别在治疗骨伤科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功用,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普遍认可。由于中药本身生产工艺的限制和成分比较复杂,如果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难以预测,因此要谨慎联合用药。中药的规范使用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大医院版目录需大幅调整
从统计情况来看,国家基本药物的覆盖率、使用率都有待提高。一些价格低的国家基本药物在大医院很少使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患者认为价格高的药品疗效更好,希望医生开具价格高的药品;新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药疗效比老药好、不良反应少的情况下,医生也偏爱使用新药;少数医生违反职业道德,通过药品获得最大利益。建议医生在新药、老药疗效相当的情况下,首先考虑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同时,建议医院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调整用药目录时,适当引进价格低廉、安全性好、疗效好的药品。
对于三甲医院而言,疾病谱相对基层医疗机构复杂得多,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颁发的,药物品种较少,一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没有纳入其中。比如抗肿瘤药物,没有一种药品纳入目录内;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钾、阿卡波糖等临床使用量大的常用药也没有纳入其中。建议能根据综合性大医院的情况,在制订城市医院版目录时能扩大药物种类,减少患者负担,进一步与标准《治疗指南》和《国家处方集》的制订紧密结合,将一般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处理、用药等标准化、规范化,及时调整和淘汰风险大于效益的不适合临床使用的药品,便于各级医疗单位更准确、合理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