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疗效
硬核白内障86眼均一次性劈核成功,术后第3d,视力≥0.5者70眼(81%);术后第7d≥0.5者79眼(92%)。
2.2术后角膜散光
本组病例术后1mo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85±0.55D。
2.3并发症
角膜水肿:多见于Ⅴ级核,术后1d局限于切口区角膜基质水肿者10眼(12%),术后1d可见局限性角膜后弹力层皱褶者20眼(23%);术后10d角膜恢复透明;后囊破裂:术中有1眼(1%)后囊膜破裂,是抽吸皮质时发生,并非劈核所致;切口渗漏状况:所有病例手术结束时,无发现切口漏,无缝线结束手术。
2.4术后随访情况
对86眼,随访3mo,视力≥0.5者80眼(93%),视力≥1.0者28眼(33%),未发现影响视力的并发症。
3讨论
3.1该劈核法的优点
(1)劈核方法合理。本方法是在同一平面上操作,即穿刺碎核镊劈核保持水平用力,穿刺碎核镊始终在核中间操作。文献报道的切核法[35]均在晶状体核的前后面操作,故称之为立体操作法。前房内劈核,操作空间小,难度较大。我们认为保持在一个水平面劈核,受空间限制小,便于操作;(2)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本手术切口仅6mm能安全娩出9~11mm晶状体核,劈核刀只是拦截固定晶状体核,穿刺碎核镊在核间操作不接触角膜内皮及后囊膜,劈核器械不会损伤这些重要结构,而文献报告的立体操作劈核法,尽管利用黏弹剂的保护,器械在非常窄小的空间内操作较易损伤角膜内皮及后囊膜;(3)平面劈核不受核硬度的限制。本法用双手分别从角膜辅助切口及主切口进行操作,双手容易配合,操作平面易于保持,只要将劈核刀拦截固定5∶00位晶状体核赤道部,穿刺碎核镊从11∶00位插入晶状体核,穿刺碎核镊尖刺进晶状体核内2/3时,轻轻张开碎核镊,即可将核劈开。本组Ⅳ级以上硬核86例,均一次性劈开。
3.2手术要点
角膜辅助切口在3∶00位,靠近角巩膜缘,切口宽为1.5mm,这样便于操作,水分离时尽可能将核前及核周皮质冲洗干净,前房清晰,便于劈核操作。将核旋转完全浮于前房内,核的前后方应充满黏弹剂,劈核时掌握好穿刺的方向及碎核镊在核内的位置。核瓣娩出时尽可能下压切口下唇,避免擦伤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必要时在前房内补充黏弹剂。由于平面劈核法增加了前房内的操作,可造成一些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悬韧带离断、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等,术中足量使用黏弹剂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手术操作应力求稳、准、轻、巧,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邵洋,王宏伟.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医学信息 2010;2:254255
2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7
3余洪华,陆晓和,陈育红.小切口同轴双侧劈核法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的应用.眼科新进展 2005;25(6):556557
4刘文静.前房内劈核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的应用.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8;29(11):911912
5李奇根,戚朝秀,邓娟,等.改良小切口劈核技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29(5):626628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