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日来临之际,各地展开了视力健康咨询义诊。不少人在此次活动中检查出了不自知的眼病,知道了自己视力下降的原因。
检查中发现白内障在早期视力微昏不清,往往自己不能察觉出来,只是双眼视力同时逐渐减退,只有到视力减低到一定程度时才引起重视。除此外,还有一些老人认为,自己到了一定年龄,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属于正常现象,是“老花眼”,与眼病无关。受此影响,很多老人往往因此耽误治疗。
事实上,白内障在老年群体里的发病率应该算作100%。这是因为,进入50岁以后的中老年群体里,白内障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而到了80岁以上,白内障患病率是100%。
中老年人若出现轻度视力障碍,或者眼睛易疲劳,或眼前有黑点并固定不动,或眼前有云雾状,视物不清,或看东西出现双影等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早检查确诊。
如果确诊是白内障,建议,应及早选择合适时机手术治疗。一直以来有种说法,认为白内障需要等到成熟后才能手术。事实上,完全不必。“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没有进入成熟期的白内障也可以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效果更好,手术后的视力可以恢复到0.5以上。
眼底病变
生活条件改善,发病率增高
在义诊中,还筛查出了多位患有眼底病变的眼病患者,其中仅老年黄斑变性的患者就有3位。眼底病变是我们不大熟悉的一种眼病,而事实上,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经占到眼科门诊量的30%。
据了解,常见的眼底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老年黄斑变性等。它们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视觉能力,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以老年黄斑变性为例,卞少藩说,它的发病主要是因为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出现动脉硬化。“可以说,生活水平越高,饮食中的营养越高,越容易发病。”据悉,该病目前在上海已经取代白内障成为老人致盲的首位原因。
眼底病常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肾炎、贫血、流感、结核、高度近视及颅内上位性病变等,并且从发病人群看各个年龄段都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眼底病发生后会出现视野缩小或有暗影的早期症状。病人自觉眼前有黑的“漂浮物”、“蝌蚪”或“蜘蛛网”。
如果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或变形,不能单纯误认为是眼睛疲劳、老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低视力人群
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
今年的“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关爱低视力患者,提高康复质量”。何为低视力患者?
低视力是指患者经过常规屈光矫正或药物、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力仍在0.3以下,但不低于0.05,比“盲”要略好一些。低视力者仍然有部分视觉,但是,他们只有在物体与眼睛相距几厘米的时候才可看清。
事实上,这一部分低视力儿童如果能提早发现,并进行合理治疗,是可以获得有效视力的。
举例说,“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应早期手术、早期预防。术后要定期复查,防止并发症,并给予适当的增视训练。”
而对于屈光不正、弱视等患儿,3岁以后就要到正规医院散瞳验光,配合适的眼镜,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增视治疗,对于那些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常规屈光矫正仍无法提高视力的儿童,可通过助视器改善他们的视功能。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及早发现。所以,希望孩子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的视力状况,并加强检查意识,“建议每个孩子的家长在孩子3周岁时去医院眼科做一个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