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 医疗机构布局应统一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提出,应严控大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严禁1500张床位以上的超大型医院扩建、增床。
他建议对医疗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将医疗机构布局设置纳入城市统一规划。一方面,引导大型公立医院在疾病谱跟踪研究、专科医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将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专家资源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在城市周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联合兴办500张床位以下的特色专科和康复医院,并通过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各级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反方
扩张符合现实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孔北华—— 大医院需求“爆棚”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孔北华看来,对规模扩张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也需要从现实出发看待问题。
“与过去相比,医保覆盖面和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到大医院就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目前大医院的规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孔北华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省级或更大区域性的大型医疗中心设置四五千张床位也是正常的,“一方面,需求摆在那里;另一方面,大医院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也具备了扩张实力”。
针对“大型医院削减甚至取消门诊,只接受住院患者,专心从事疑难重症和科学研究”的建议,孔北华表示,“目前我们的大医院还不能和国外相比,取消门诊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国外的做法是基于成熟的分级诊疗基础之上,“不管什么人,哪怕是议员,生病还是必须首先到社区医生那里首诊”。但在国内,目前这一体系还远未形成,患者对于基层服务能力依然缺乏信任,对大医院的需求仍处于“爆棚”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许戈良—— 建议“两条腿走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表示赞同建立分级诊疗机制。“但是,分级诊疗机制建成还需要多少年?谁也说不好。这期间基层的患者就医需求怎么办?”
许戈良认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现实,让农民不得不前往大医院看病,这是大医院扩张的原因之一,而非结果。他举例说,安徽省立医院就诊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从今年年初开始,医院的床位已超过100%的使用率,但仍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现在还有1000多名病人等着住院,甚至连急诊病人有时候都找不到床位。”
“我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许戈良说,一方面,加强基层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渐让百姓对基层服务体系有信心;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否则,看病难的矛盾,在今后几年里可能会进一步激化。
业内解读
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政府干预应科学合理
管理者说:
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说,从整体上看,进行区域卫生规划时要考虑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结构、人群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和培植卫生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要科学地测算出区域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再看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满足需求。
屈谦表示,区域卫生规划不能只考虑总量,还要考虑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以重庆市为例,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人口在80万以上的大县就有16个,为了让优质卫生资源的分布和群众需求相协调,除主城区以外,还要确保所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80万以上人口的大县县城都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一个好的区域卫生规划,必须让老百姓能够就近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区域内的大医院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无限度地扩张。”屈谦强调,对口支援区域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大医院的责任所在。
专家视角:
政府干预应科学合理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陈珞珈教授坦言,不断增加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是大医院扩张的主要因素,“2010年,全国综合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94.9%。照此推算,大型三甲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一般都达到100%以上。”
陈珞珈认为,政府与卫生主管部门对大医院的扩张口头上限制,实际上支持。一方面,大型医院的扩建项目都是由政府审批、立项、投资的;另一方面,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于政府给自己所辖区域内的医院投资,都是非常欢迎的。
对医院本身来说,无限扩张也未必是好事。“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一家医院有500张~800张床位时,便于管理,投入、产出效益最高;一旦达到1000张床位以上,医院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无法达到优良的投入产出比。”
陈珞珈建议,政府应对超大医院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科学调研,尽快制定、出台并认真执行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评价体系,促进各级医院的平衡发展。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