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台湾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为防止手术后遗症,他个人将停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该事件也被媒体称之为“封刀门”。事件引爆了社会各界对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风险的大讨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回应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有效。
2月26日,来自12所国内知名眼科医疗机构的院长、教授齐聚北京,举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座谈会,专门就该事件进行深入探讨。专家们强调指出,严格遵循规范进行近视手术,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很小。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一句话搅动一个行业不只是眼科的悲哀
台湾蔡瑞芳医生的一句话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政府部门、专家、媒体、老百姓、企业……纷纷卷入其中,各种声音铺天盖地,使眼科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把“封刀门”称为近10年来对眼科影响最大的事件。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句话便能搅动一个行业?
事情发生后,部分做过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找到医院要求复印病历,害怕眼睛日后出现问题没有证据;部分已经预约手术的患者爽约……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该事件反映出的绝不仅仅是医疗技术上的问题,更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
不得不提的是,事件起因虽是蔡医生,推波助澜的则是部分“断章取义”的媒体。据不完全统计,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中,对眼科行业不利的约有1200条。造成的影响则是“蔡医生是有道德的,其他还在开展该项手术的医生都成了‘无良医生’”。这不仅对眼科行业、眼科医生产生影响,损害的是整个医生群体的形象,甚至加重了患者与医生、医疗机构的对立情绪。
近年来,医患间因不信任引发的冲突比比皆是,“八毛门”、“录音门”尚未合拢,“封刀门”又已开启,每个事件都触动着公众的神经,又给紧张的医患关系蒙上阴影。
有人说过,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所以,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要有责任感,要有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用眼去发现,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觉,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人的情绪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紧密相关,若能满足和理解患者情感上的需要,可引发他产生满足、愉悦、认同的情感,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实现有效沟通。
对于眼科医生来说,“封刀门”在某种意义上是件好事,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必须要担负起管理医师的责任,注重医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包括医院的资质、医生的执业资格、设备的管理与更换等,尤其是要加强医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赵家良:随访要到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为止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经发展20多年,期间眼科医生一直在不断追求,希望使其更加完美,因此包括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整体来讲,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效果是肯定的,满足了近视人群的需求。
不可否认,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其影响因素很多,如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告知不全面、患者个体差异等。对于眼科医生来说,能做到的是按照诊疗规范操作,注意术后随访、观察,确保手术安全。台湾的蔡瑞芳医生提到,长期追踪的手术患者在10多年后陆续出现并发症。暂且不谈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仅对随诊时间的限定各方就有不同观点,有人说随访3年,有人说5年,有人说10年。我同意新版美国眼科学会诊疗规范(PPP)的观点,即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随访要到该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为止。这是因为施行过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时,往往由于缺少必要的屈光资料,而导致所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不容易测量计算。而施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医生是掌握这些资料的,如果将患者的这些资料长期保留,无疑为白内障手术时计算所需的人工晶状体的度数提供了保障。
当然,长期随访是个大命题。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是,手术结束后给每位患者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下次复诊的时间,以及各种注意事项,这么做让患者感觉心里很踏实。但是,随诊时间长也有很多弊端,例如有的患者有疑问便打电话或者来医院检查,无形中不仅占用了医疗资源,还给医生增加了工作负担。但是,换位思考一下,作为一个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其实并不担心三五年内眼睛会发生变化,而是担心十年后的情况,从心理上来讲,患者更需要医院提供这样的保障。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有长期随访,患者与他人谈起手术时,就会把这些正面信息传递给对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打消患者的顾虑并且把正面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比做宣传、一遍遍向患者讲解的效果更好。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