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哮喘防治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提高支气管哮喘中医药防治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技术,调查抽样选的中医院1年内门诊和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和演变规律。结果:初步明确了哮喘发作期证型及其内部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哮喘缓解期与发作期证候演变的规律。结论:哮喘发作期证型和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以及哮喘证候在缓解期和发作期之间存在的演变规律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宿根内伏,遇感而动,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一经罹患往往终生淹缠受累。近年来,虽然有许多新的方法和药物应用于哮喘的治疗,但是哮喘的发病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的趋势却并未因此而降低,这种事实使我们必须对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反思。在我国,中医药在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积累了两千余年的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明显的原创医学特色和临床优势。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哮喘防治方案,提高支气管哮喘中医药防治水平,笔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于2006年3月―2007年3月对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证候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调查资料
1.1 调查目标人群 支气管哮喘患者。
1.2 诊断和分期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3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制定。
1.3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4 证候要素判断方法 学习目前证候要素分类方法,结合哮喘的临床特点,将哮喘证候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病位主要有心、肺、脾、肝、肾等,病性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风、痰、水、湿、气滞、血瘀等。
1.5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诊断标准;(2)年龄在14~85周岁;(3)对调查有良好依从性。
1.6 排除标准 (1)有心脑肝肾等严重并发病,从而影响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表现;(2)哮喘持续状态的危重病人。
2 调查方法
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理㈣,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天津地区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以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技术,按医院等级分层,在各层随机抽样,由经培训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调查抽样选中医院1年内门诊和人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相关调查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
数据录入和统计方法:利用Epidata3.02双人2次录入数据,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导入SPSS13.0,数据统计采用frequencies统计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纳入病例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纳人病例240例,年龄14~85岁,其中男99例,女141例;急性发作期178例,慢性持续期51例,缓解期11例;病例来源于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3家,中医医院4家,西医医院2家。
3.2 哮喘发作期证型与证候要素检出情况 证候类型:冷(寒)哮47例,占20.5%;热哮113例,占49.3%;风哮43例, 占18.8%;虚哮26例,占11.4%。病位要素:肺228例次,占99.6%;脾占163例次,71.2%; 肾53例次,占23.1%;肝105例次,占45.9%;胃40例次,占17.5%;肠68例次,2占9.7%;兼表证30例次,占13.1%。病性要素:寒66例次,占45.9%;热154例,占65.5%;风174例,占74%;痰229例,占97.4%;阴虚63例次,占26.8%;血瘀35例次,占14.9%;气虚155例次,66%;阳虚25例次,占10.6%;气郁202例次,占86%;喘脱7例次,占3%。(1)发作期冷哮患者证候要素检出情况:病位要素前5位是:肺>脾>肠>肝>兼表;病性要素前5位是:痰>寒>气郁>气虚>风。(2)发作期热哮证候要素检出情况:病位要素前5位是:肺>脾>肝>肠>肾;病性要素前5位是:痰>热>气郁>风>气虚。(3)发作期风哮证候要素检出情况:病位要素前5位是:肺>脾>肝>肠>兼表;病性要素前5位是:痰>风>气郁>气虚>热。(4)发作期虚哮证候要素检出情况:病位要素前5位是:肺)脾>肾>肝>肠/胃;病性要素前5位是:痰>气虚>气郁>风>热。
3.3 哮喘缓解期证候与发作期证候的关系 哮喘缓解期往往无疾病相关症状表现,因此通过调查能够体现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状态的典型症状,判断其体质特点,与该人群发作期所调查证候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以“平素易感冒”、“自汗”、“怕风”体现肺气亏虚,卫表不固;以“平素有痰,倦怠乏力”代表脾气不运;以“平素气息短促,动则尤甚”代表肾气不足;以“畏寒”体现阳气不足。共随访具有上述典型症状患者76例,具体情况如下:(1)平素肺气亏虚患者狃例,平素易感冒患者加例,发作期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为热哮>冷(寒)哮>虚哮。(2)平素自汗患者6例,其发作期证候分布情况为热哮>冷(寒)哮。(3)平素怕风患者15例,发作期证候分布情况为热哮>冷(寒)哮=虚哮)风哮。(4)平素脾气不健患者四例,其发作期证候分布情况为热哮>虚哮>冷(寒)哮>风哮。(5)平素肾气不足患者39例,其发作期证候分布情况为虚哮)热哮)冷(寒)哮。(6)平素阳虚患者10例,其发作期证候分布情况为冷(寒)哮)虚哮)热哮。
4 讨 论
4.1 哮喘发作期各证型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具有一定规律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发作期哮喘脏腑病位以肺、脾、肝、大肠为主;而病邪或病理产物则是以痰为主,随不同证候类型表现出寒、热、风、虚的特征,但需要提出注意的是每种证型均有明显气机郁滞的表现,这一点可以提示医生注意临床辨治发作期哮喘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祛痰、化痰和调畅气机治法的必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哮喘发作期确立痰哮证型的必要性。
4.2 哮喘缓解期与发作期证候之间亦存在一定规律 平素肺气亏虚,卫表不固患者哮喘发作时表现为热哮最多,虚哮并不主要证候类型;平素脾气不健患者在哮喘发作时虽然同样是热哮居多,但同时虚哮也成为常见证候类型;平素肾气不足患者在哮喘发作时则虚哮成为最多出现的证候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推论:平素肺虚,卫表不固外邪易于乘虚侵袭,且多郁而化热,平时应当在补肺固卫的同时,适当配以轻清宣透的治法;平素脾气不健患者平时则应该在健运脾气的同时,注意气机的调达,防止郁热的产生,同时适当培补正气;平素肾气不足患者则平时当以培补正气为主。
虑哮喘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上述调查可以在遵循中医临床规律的基础上,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哮喘防治方案提供基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