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投入的提升,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已初现下降趋势,似乎已有望迎来心血管病死亡率的“拐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理性分析,实际上,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二者相加,将导致我国心血管病带病生存人群越聚越多,形成心血管病的“堰塞湖”现象。对这一大批高危带病人群的管理,关系着大量家庭、社会医疗资源的投入,成熟生产力的工作回归;也使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短暂下降之后,“堰塞湖”集中爆发所导致的死亡率骤增的风险大增。
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将是关键策略。在国际医学界,心脏康复历经近50年的研究与发展,其获益已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广泛支持。心脏康复的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运动训练为核心,与时俱进演化为康复与二级预防相结合。基于充足的证据和获益,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将多种心脏病人的Ⅰ、Ⅱ期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纳入医保报销体系。
制约中国心脏复康发展的误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1 心血管医生目前对心血管康复学之甚少,知之甚微,社会不关注,患者也不知道。不清楚康复应为各专科医疗服务链必备的组成部分,甚至将最终决定治疗的根本效果和长期效果。
误区2 不少人把心血管康复片面理解为指导心血管病患者的安全运动。实际上,心血管康复至少应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双心服务;循证用药,提高依从性,控制危险因素达标;提高生活质量和职业康复(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回归社会)。
误区3 不少人认为应把心血管康复与二级预防分隔开来。美国心血管康复开展40余年,ACC、AHA与心肺康复协会合作,把心血管康复与二级预防整合为一体,提出心血管康复、二级预防指南,这是重大体系的创新。
目前在中国开展心脏康复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大医院人力、场地紧张,康复知识和技能缺乏;目前的收费机制使心脏康复工作的经济收入回报低;患者及其家庭对心脏康复缺乏认识,对康复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不足;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服务的医保报销机制尚未成型。
面对问题和挑战,及时行动和整合多方支持及资源,将是决定成功的第一步。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纳入“十二五康复医疗工作指导”医改的大范畴内考虑,推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设编制、给场地;优化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医疗服务的定价体系和医保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