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Aug 20;[Epub ahead of print]
PMID:22908283
哈佛附属麻省眼耳医院血管生成实验室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动物模型中确定了视锥细胞的死亡方式。除此之外,该研究还进一步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信号通路作为目标,以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力预后。文章在线发表于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全世界超过100万人受其影响。患者的感光细胞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逐渐变性,最终丧失功能,导致不可逆的视觉丧失。视杆细胞负责暗视觉和周边视野,视锥细胞负责中心视野和分辨颜色。RP通常开始于暗视觉的减退,逐渐发展至周边和中心视野缺失。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和ω-3脂肪酸可以减缓RP带来的视力下降,但无法阻止其进程。
以往的研究已经在50多个基因中发现了可导致RP的变异,但视杆和视锥细胞死亡的机制一直不明。RP致病基因产生的蛋白很多都是作用于视杆细胞,视杆细胞退化后,一些未使用突变蛋白的视锥细胞为何也随之死亡,其中的原因成为谜题。
研究人员使用RP的动物模型,首次发现了RIP激酶参与了视锥细胞变性,并且RIP激酶缺乏会降低视锥细胞的损失。此外,研究发现,使用抑制RIP激酶的药物可以明显延缓视锥细胞的死亡。
该研究的领导者Vavvas博士认为:“虽然RIP激酶诱导的坏死机制尚不清楚,但这个结果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疾病,并且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编译自:Potential Target For Treat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Medical News Today. 08/22/2012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锥细胞RIP激酶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