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身体最明亮的地方,有它我们才得以静观世界,享受喜悦。生活中我们都会对眼睛予以周到的呵护,有眼疾了,我们会就医,视力下降了,我们会想法恢复视力。因此,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眼睛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正常的视力。近视等视力不良是眼睛的克星,它们会影响到我们视物的质量,给我们造成视物的不便或困难。但其实,近视并不是最可怕的,多数近视问题不会让眼睛有失明的威胁,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盲症。盲症一旦致盲,即便华佗再世,逆转的概率也微乎极微。
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内每年因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盲症导致失明的人不计其数,可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盲症,还有一些不为多数人认知的盲症,也在慢慢向人们靠近,像圆锥角膜。它悄悄而来,夺走你的光明再悄悄而去,犹如隐形的视力杀手。
圆锥角膜,一直是眼科学界的难题。首先它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其次它的治疗难度大。然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它有潜伏期,如果潜伏期内没有被诊断,一旦临床确诊,将会给治疗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失明的危险。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眼病呢?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分为前部型圆锥角膜和后部型圆锥角膜 。它常造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不伴有炎症。圆锥角膜多发生于20岁左右的青年,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
虽然众多学者对圆锥角膜进行研究,但至今病因不明。组织学上发现圆锥处纤维板层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并未改变,故认为可能是纤维板层间粘合不够,板层相互滑脱,导致变薄。遗传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其可能诱因。由于角膜中央区或旁中央区进行性的变薄,导致角膜不规则散光度增加,近视度数也不断加深,视力进行性下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随着病情进一步的进展,可能导致角膜穿孔,情况恶劣时需进行角膜移植来保留视力。
同身体其他器官组织的疾病,越早发现越好治疗一样,圆锥角膜如果能在亚临床期诊断,将能为治疗赢得更多时间。所以亚临床期内准确预诊它,成为了应付圆锥角膜的关键问题。
“亚临床圆锥角膜,就是没有临床诊断依据的疑似圆锥角膜。患者可能伴有近视或高度近视等视力不良,它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圆锥角膜,只当是近视来矫治,往往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这是上海福仁眼科技术研究所和伟博视光学研究所的王教授在多年从事眼视光学实践的亲身体验。
与王教授一样,很多医院的眼科医师也有这种心酸的体验。他们深知提前预诊圆锥角膜病的意义,提前预测诊断意味患者就能多一线恢复正常视力的希望,少一些失明的危险。而一旦失明,可以说摧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
那么,亚临床期的圆锥角膜患者到底该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圆锥角膜呢?这是一个问题,可问题背后是千千万万眼科医师的不懈努力。亚临床圆锥角膜尽管难确诊,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方法。
MCT角膜塑形技术在矫治视力不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同时多年坚持不断创新也带来了亚临床圆锥角膜能提前鉴别诊断的好消息。到底如何提前预诊亚临床圆锥角膜呢?
亚临床圆锥角膜患者往往有近视等视力不良,如果它们在使用MCT过程中,医师做地形图收集数据时,发现它们的角膜表面K值出现异常,患者和医师就都需要留心是不是圆锥角膜的可能。这是第一道检验程序,但就这一道程序不足以预诊是亚临床圆锥角膜,能预诊亚临床圆锥角膜的是MCT技术。
王教授是MCT技术的原创设计师,他说MCT技术实现完全数字化,能对角膜表面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角膜表面出现异常情况,完全可以检验出来。但MCT技术并没有局限在第一道检验程序,他还开创了更加精确的鉴别诊断方法。
亚临床圆锥角膜的鉴别诊断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经医师做数字化角膜地形图后,鉴定是角膜表面K值异常的近视患者戴MCT技术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治视力,在坚持戴镜6个月后,视力恢复效果好,且角膜健康,即可排除亚临床圆锥角膜;反之,如果坚持戴镜6个月后,视力恢复效果不好,角膜也不健康,则可预诊是亚临床圆锥角膜。当然前提是,患者听从遗嘱,及时复查,并做好了日常的镜片护理和眼睛护理。
这是一种并不复杂的亚临床圆锥角膜的鉴别诊断方法,但它却是王教授等一线眼科医师长期致力于创新钻研和服务患者的成果。看似小小的一步,却能为更多亚临床圆锥角膜患者提前进行治疗赢得更多机会,不让他们失去光明,失去希望。这是对防盲治盲的贡献,更是人类攻克眼科难题方面翻越的一座大山。
圆锥角膜让人可怕,可怕在亚临床期难以诊断,临床诊断后治疗困难加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容易失明,提前鉴别诊断亚临床圆锥角膜就相当于将圆锥角膜这个隐形杀手限制在摇篮期,不让它真正发展成为视力杀手,这样一来,眼睛就少了失明的威胁,多了保存视力的希望。
和开创亚临床圆锥角膜鉴别诊断一样,MCT技术坚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帮助更多人享受到健康好视力,同样它还坚信,防盲治盲是一条长长的路,需要更多的人走到上面来,并齐心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