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辽宁省红十字会眼组织资料库正式成立。
启动仪式上,辽宁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琳娜透露,在眼库筹建期间,辽宁省已经有15人捐献眼组织,22人获得救助。
罗冬梅:献给故乡的生命礼物
罗冬梅是辽宁省朝阳市人体器官捐献第一人,去世时年仅40岁。
10年前,罗冬梅只身一人赴浙江杭州打工,并在当地建立了美满的家庭,还有了一个6岁的女儿。
2010年,罗冬梅不幸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且已至晚期。2012年春节前,得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后,罗冬梅执意从杭州返回朝阳。
罗冬梅叮嘱丈夫:“你一定帮我实现最后一个愿望,把我的心脏和眼角膜留给故乡,捐给需要的人,也能让我看到咱家,让你和孩子都感受到我的存在。”丈夫张东升含泪答应。
1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二),张东升在朋友陪同下,来到朝阳市红十字会咨询捐献相关事宜。由于罗冬梅患的是癌症,所以只能捐献眼组织,心脏等其他器官不能捐献。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朝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医院,现场为罗冬梅办理捐献手续。躺在病床上,罗冬梅用微弱的声音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一生的愿望,我要让我的女儿知道,妈妈做了一件光荣的事。”
2月7日中午12时20时,罗冬梅病逝。随后,她的眼角膜被摘除,移植给两名失明的患者。
曹贵德:人死不能轻如鸿毛
曹贵德是鞍山市鞍钢集团齐大山矿一名退休职工,也是郭明义爱心团队的一员。
虽然家庭生活拮据,妻子下岗,但曹贵德对他人的爱心却毫不吝惜,在他的带领下,一家人全部加入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并资助了4名贫困学生。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他还把自己平时骑着上下班的自行车,捐献给了更需要的人。
2011年底,曹贵德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且治疗情况并不乐观。随后,他有了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想法。
为了征得家人的同意,曹贵德首先做通了女儿曹旭的工作,并希望女儿帮忙劝说老伴。曹旭当时在大连工作,跟母亲通了3个多小时的电话商量此事。
7月22日,曹旭返回鞍山,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一边继续做母亲的思想工作。
“妈,人终有一死,虽不能重于泰山,但也不能轻于鸿毛。 ”“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话,再有父亲这样的病就能治了,以后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老伴同意了曹德贵捐献的决定。
7月23日,郭明义爱心团队和市红十字会共同为曹贵德举行了捐献签字仪式。
8月25日晚,曹德贵在鞍山市曙光医院病逝。随后,医生摘除了他的眼角膜。曹德贵同时捐出了自己的遗体,成为鞍山市遗体捐献第一人。
“平凡但伟大”,这是曹旭对父亲的评价。她觉得父亲虽然普通,却是自己的榜样。
王玉联:对女儿的最后一次“教育”
“等我到了那天,就把我的眼角膜捐给那些需要的人。”这是沈阳市沈河区下岗职工王玉联与丈夫周兴全的生前约定。
早在多年以前,王玉联和周兴全就有了逝后捐献眼角膜的愿望。
“有位朋友的父母,逝后把遗体都捐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大伙儿提起这件事都非常认可,都愿意向他们学习。”周兴全说。
2011年6月,王玉联被查出患上了结肠癌。回到家,她安慰丈夫:“真的要去了,就像以前咱们说的那样,你把我的眼角膜捐了吧。”
“她就是个热心肠儿的人。”周兴全说。在他眼里,妻子一直热心、善良。下岗后站柜台售货时,一个月收入仅千余元,仍不忘伸援手帮助他人。一位卖鞋垫的老大娘不小心把钱包弄丢了,王玉联二话不说就给了大娘50元钱,毫不在意那是她一天的工资。
强忍悲痛,周兴全很快陪着妻子办完了捐献眼角膜的登记手续。
今年4月2日,王玉联在医院去世,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赶回了家。虽然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愿,但女儿仍然不忍在摘除眼角膜手术协议上签字。
看到女儿迟迟不忍下笔,周兴全告诉女儿:“这是你妈妈最后的心愿,要听她的。”
“这是妻子对女儿的最后一次"教育"。”周兴全哽咽着说。
王玉联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周兴全说,如今在他们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表示要在逝后捐献眼角膜,并向他咨询相关事宜。
罗冬梅、曹德贵、王玉联……一个个普通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9月28日,在辽宁省红十字会举行的辽宁眼库启动仪式上,一名志愿者观看完短片中播映的捐献者事迹后,由衷地赞叹:“在生命尽头留下最后的礼物,他们真的非常伟大。等我到了那一天,我也会捐出所有能捐的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