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表示,这些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工作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
记者梳理2004年至今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发现,10年间,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成为贯穿基层发展脉络的主线。
基本医保从无到有
回顾10年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凡是谈到医疗卫生的部分,必然会提及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提出了新农合的实施原则及试点步骤。这也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作出明确表述。此后的每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对新农合的筹资金额以及工作进展作出安排。
2007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到2012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的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表示,将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基层服务体系获新生
2003年春天的非典疫情,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温家宝在报告中说,要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办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从2004年到2007年,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特别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温家宝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将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此后,国家财政陆续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基础条件进行改造。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基层硬件条件逐步获得改善之后,人才问题成为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基层卫生时的重点。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表示,将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力度,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
2009年,新一轮国家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温家宝在当年的报告中说,将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如此详细地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作出要求,在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分少见。
为进一步弥补基层人才的不足,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应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
“药改”倒逼“医改”
2008年,基本药物制度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考虑到当时面临的经济形势,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当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因此,在提及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时,除了要求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还有控制药品价格上涨的任务。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此后每一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进度作出要求。
在近年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都提到,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这表明,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保证药品供应和控制药价,而是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紧密联系,成为推动基层医改新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