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热火朝天,基层医院冷冷清清。这是医改前不同级别医院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医改推行3年多以来,这种情况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人大代表的一项调研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介绍,他对某市老百姓就医看病的基础资料进行了跟踪研究。该市有大小近800家医疗机构,其中省属公立医疗机构仅为10家。而2011年,该市一年医药支出总费用中的3/4却被这几家大型医疗机构收入囊中。
县级医疗机构是本次医改的扶持重点,但该市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全部业务收入,仅占全市医药支出总费用的5.5%。该市近200家乡镇卫生院全年业务总收入不足2亿元,即使和县医院加在一起计算也不过占总费用的7%。
高广生认为,以这点微弱的比例加上各级政府对医疗的有限投入,医疗保健的网底和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承载实体,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实在难以与年收入近百亿元的几家超大型医院相抗衡。
高广生担忧,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加重的趋势。他的调研表明,该市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半数以上都集中到省属大医院诊治。如脑梗塞,2011年该市发病就诊人数总计5.7万人次,直接去省属医院的就达3.5万人次,占到总数的62%。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形成了如同人体“头粗腿细”的畸形异象。
高广生认为,这种失衡不仅造成了医疗体系本身的扭曲,还直接加重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0年,该市46家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总收入近10亿元,2011年度就飙升到近1.21亿元,增幅高达21.2%。”
■卫生资源配置应进行干预
地方政府导向不力与计划管理失灵,使医疗机构竞相发展,高广生提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应随财政支出同步增长。他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集中使用,确保在本辖区范围内建成一两家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性医院,保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政府保障民生的职能落到实处。
高广生说,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对少数大型医疗机构的市场扩张、营利趋向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更新速度以及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干预和调控,一旦医疗市场垄断局面形成,真正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