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这一期的健康话题我们来关注一群特殊的孩子。期末考试即将来临,11岁的小辉又开始紧张,并且不自觉地出现挤眉弄眼、摇头等情况,甚至语带脏话,父母带着小辉跑了好几家医院眼科,但求医将近一年,情况非但未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不少这样的孩子实属无辜,只因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
大多发病在2-15岁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起病年龄为1~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3倍以上。大多数多发性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最为多见。罗向阳教授表明,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交流方式改变,该症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本病目前未明,多数人认为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有人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多种心理刺激有关,目前此症更多被认为是由于脑器质性的原因。有一些情况或为抽动症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包括孕产因素,如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等;感染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感染、病毒性肝炎等;精神因素:如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过度的玩电子游戏等;家庭因素,如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还有其他,如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主要症状为运动和发声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运动和发声。运动主要包括不自主的眨眼、点头、皱眉、噘嘴、嗅鼻、耸肩、抬臂、踢腿、扭动身体、做鬼脸、鼓肚子等,甚至有的发展至跳跃,发作次数较多,少则一天十多次,多则一天数百次,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时发作次数增多,集中做某种事(如读书、看电视)时,抽搐稍减少,一般症状在睡眠时明显减轻或消失,患儿自知有病,但难以长时间自我控制,故严重时会打自己等。发声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吼叫、干咳、轻咳、清喉声、鼻声、嘘嘘声,甚至谩骂、说脏话、重复别人言语等。
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罗向阳说:“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刻板眨眼、歪嘴或摇头等,也可表现为颈、肩、肢体甚至躯干的抽动。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38%~59%。眨眼被认为是这类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声性抽动也很常见,通常由清嗓子、干咳、说粗口、吸鼻或尖叫等发声组成。与此同时,很多患儿还会表现出情绪障碍如焦虑、烦躁、脾气大、情绪低落等。
家长应仔细辨别,区分以上症状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发现幼儿有挤眉弄眼等习惯,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治疗,并对患儿冷静和耐心,切忌大声斥责,这样只会使患儿病情加重或反复。开学之初、考试阶段均是此病高发时期,一定要注意调节幼儿的情绪。
轻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缓解
对此病,家长不要过于担心。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症状较轻的抽动症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少数病例症状迁延。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需要较长时间的服药以控制症状。如应用氟呱啶醇治疗一个时期,症状全部或部分得到控制后,但一旦停止治疗症状又复出现,继续服药可再度控制。罗向阳表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并不困难,越早介入,预后越好。有国外研究者随访73例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随访3~18年,有2/5的患者完全恢复,超过半数的患者部分改善,仅有6%的病人无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少年后期大部分改善,也有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者。有学者认为起病于4~6岁的多种抽动和发声抽动和发声抽动者预后较差。有少数患者伴有行为障碍和品行障碍或发展为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
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可参加韵律性的体育活动。需要提醒的是,各种精神刺激,如打骂、训斥、频繁的提醒都会诱发此病,或者使得孩子病情加重,因此家长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此外,最好不要让患儿观看紧张激烈的武打战争电影,不要玩太多电脑游戏,还可适当减少参加业余活动班。一旦碰上孩子发作,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开学之初、考试期间是此病的发作高峰期,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调节孩子的情绪。抽动秽语综合征能够不同程度地干扰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家庭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病情有非常大的影响。
健康加油站
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三大误区
目前医学界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了,他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挤眉弄眼、口出粗言等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缺乏教育”的坏行为而多加指责,更不能打骂孩子,应该前往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不过,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家长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所以往往存在以下三大认识误区,需要纠正:
误区一:完全依靠吃药可以控制
实际上此病是神经、精神、心理三结合的疾病,需要3方面的综合治疗,尽管服药的效果明显,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要注意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误区二:这种病非常严重治不好
尽管此病的症状表现多样,但它对生命和智力都没有影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但积极治疗的话,预后良好。
误区三:情况好转便可停药
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复发的倾向。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可导致复发,而且复发后抽动的内容会发生改变,如以前是眨眼睛,停药后变成了甩脖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