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扩大医保覆盖面,而中国经济似乎正在呈现放缓趋势,中央和省级政府由此面临一个诱惑:以建造更多新医院和专业护理中心为主要方式,大规模投资全国的医疗体系。仅次于显著增加中国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亟需的投资,斥巨资在全国各地建造新医院是中国医保问题最昂贵的解决方式之一。而这种医保方案或许是错误的。
中国需要建造新医院吗?当然需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过分强调建设新医院的重要性,很可能将巩固大多数中国人采取的一种已经非常低效的看病方式:寻求看病时,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去初级或社区保健中心,而是去公立医院。中国的医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绕过了以卫生保健所和社区医疗体系为代表的低成本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公众不信任非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有关。中国的公立医院拥有非常良好的声誉,是中国人生病时为数不多值得信赖的资源之一。刚刚进入中国的欧美公司常常无法理解中国公立医院在中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当这些外国人获悉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任私营医疗部门的时候。中国消费者目前对公立医院的偏爱,需要由政府部门精心管理;毕竟,无论是从建造医疗设施的成本,还是从运营这些设施的成本来看,中国能够增添的最昂贵的医疗能力都是制度化的公立医院体系。
如果中国在医院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过多,那将发生什么事情?过去十年间,美国的医保体系也经历了类似的建设热潮。事实上,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美各地在建造大型医院方面的投资,一直是美国建筑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越来越明显的是,尽管医院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医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它也象征着大规模投资,以及与之相伴的固定开销(聘用专家,购买新设备等等)。这种新医疗能力的很多部分都是必要的;但在美国,当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案(比如,扩大初级保健诊所和其他低调的社区护理中心)本可以同样成功的时候,有太多的医疗能力没有被很好地规划。
出于类似的原因,在美国投资建设新医院跟中国一样容易。房地产开发商渴望建造与医院相关的综合大楼和基础设施。于建造商和建筑师而言,这些建筑堪称天赐之物,在中国,受益者还包括市级政府——向开发商出售建造新医院所需的土地,可以推动地方政府陷于停滞的财政收入。投资者青睐医院的原因在于,建造医院通常需要政府的支持配合,不光是建造医院本身,还包括需要在政府部门进行的报销程序。在中国开发一些新的医疗能力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医疗能力将使得中国的医保预算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中国医保体系远离那种本可以采用的创新服务模式。
确保监管框架允许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尝试新型服务模式,是中国可以采取的最重要的医改步骤,它将对全国的医疗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在建设医疗体系的早期,也就是当医疗费用主要由病患自己买单的时候(一如中国目前的情况),一个弊端丛生的医疗体系往往会被创业者视为巨大的商机。这些创业者不仅将考虑中国人民希望的新型医疗程序,还将以创新的方式在公立医院系统之外提供医疗服务。通过确保新创意(特别是那些旨在解决医疗保健如何消费,以及在哪里消费的创意)的生存空间,中央政府可以鼓励医疗领域的参与者大胆地向前迈进,并由此打造出一个不同于邻国的医疗体系。在美国和欧盟,作为单一付款人的政府围绕着投资者可以尝试的领域设置了许多人为壁垒;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这两个国家,大量投资往往流向最昂贵的医改方式:建造新医院。
中国有机会做不同的事情,建造足够多医院以解决基础医疗服务问题,但不要做过了头。相反,通过发展具有一贯性、为创新服务模式留下生存空间的医疗监管框架,中国完全可以形成一种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代表着新兴经济体在如何购买和消费医疗服务这一问题上进行有益探索的医疗体系。从短期来看,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能不能摈弃建造更多医院这种看似容易、但非常昂贵的医改方案。这或许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策略,但它将导致许许多多已经在欧美国家出现的顽疾。这种前景并非中国的宿命,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