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13年全国统计到的医疗纠纷约7万件。尽管这个数字与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73亿人次相比还算不上一个大数目,但一定程度存在的紧张医患关系着实让医生和患者都感到困扰。
两会期间,钟南山、葛均波等来自医卫界的代表委员再度热议如何遏制暴力伤医。他们认为,化解医患纠纷不能只靠保安和警察,最终打开医患心结的应当是真正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卫计委主任谴责“暴力伤医”:必须依法严惩
就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当天,广东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一起因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引起的医患纠纷。5日凌晨,患者柯某饮酒呕吐后在该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亲友5日中午纠集数十人到医院“讨说法”,一度包围值班医生。
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斌毫不回避来自媒体的追问。她坦言已注意到了这一报道。她说:“这种行为非常恶劣,当地正在依法处置。”
她进一步表态:在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对伤医事件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并且对解决好这个问题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将认真地听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
李斌强调:“至于暴力伤医,这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那个患者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化解纠纷岂能只靠警察
“每次我一想起那个患者的眼神就觉得四个字——不寒而栗!”一名来自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内科女医生今年1月在区政协会议上向记者这样描述。今年初,只因患者术后腹痛缓解较慢,就专门到医院门诊围堵这名女医生,并威胁“随时可能报复”。
她还告诉记者,根据当地的医疗纠纷调解程序,前几年一出状况就找医院保安,现在上海有了“警医联动”机制,一出事或者“一感觉要出事”,“就赶紧打110,找警察”。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说:“如果患者对医生动辄要拔刀相见,医生护士当然都变成了惊弓之鸟。”
作为医疗卫生专家,钟南山、葛均波等都认为,缓解纠纷不能光靠报警,警察能处理一时一事的突发事件,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但积累在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可能会长期存在,成为随时爆发的“定时炸弹”。
钟南山代表提出,也要看到在医改进程中,国内一部分医生确实被“异化”了,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的,而中国的医生是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来生存的,进而导致医生群体公信力受到质疑。
解开医患心结,还需“问诊”医改
今年全国两会上,钟南山代表直陈:时下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群体的严重不信任,主因是缺少沟通,此外与个别医生护士的道德和法制意识薄弱有一定关系。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医疗机构公益性归属,使患方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难以理解和信任医方,甚至随意揣测医方,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他建议,解开医患心结,还需“问诊”医改。他认为,评价医改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三:一是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缓解,二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三是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工作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在医改过程中如果医生的收入依然要大部分靠医院创收,则患者对医方的无端揣测就不会绝迹。
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两会记者会上也为“维护好医疗秩序,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支招——法治、德治、机制等多方面综合治理。
她说,一是加强法治,扬善除暴。“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不论什么人,不管以什么理由,滋事扰乱破坏公共秩序,伤害他人生命,这都是绝不能允许,也必须严加谴责的,而且要依法严肃处理,在这点上不能含糊。”
第二是加强德治。医务人员要讲医德,要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社会要讲公德,要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使社会公众知道人类对生命、对医学、对健康的认识还是有限的,要理性对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
第三是加强第三方的调解机制建设,给解决纠纷建立一个绿色的通道,同时要大力推广医疗责任保险。
李斌说,医患必须相互理解,“要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那就是疾病,要战胜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