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17d前眼科门诊行右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滴氧氟沙星q4h,双氯芬酸钠tid,术后1天复查后未再复诊。术后10d出现眼红、异物感就诊。检查发现:VOD0.3,右上睑内翻倒睫,慢性睑缘炎,球结膜混合充血(++),轻度水肿,缝线在位,鼻侧近角膜缘3mm处巩膜暴露,角膜知觉减退,创面4mm×5mm,上皮缺损,表面清洁,基质层明显变薄,约1/3CT,角膜后少量Kp,AR(-),瞳孔圆3mm,眼压:16.0mmHg(1Kpa=7.5mmHg),细菌培养阴性。拆线。嘱停用双氯芬酸钠,加滴贝复舒、地塞米松、托吡卡胺眼液tid,嘱第二日复查,未遵医嘱。3日后复查时见:角膜创面较前更薄,后弹力层向前膨隆,逐右眼敷料包扎。第二日换药见:右眼角膜穿孔,虹膜脱出,创面纤维素性膜状物渗出,前房明显变浅,瞳孔变形,前房积脓,眼压:Tn-1,VOD:光感。收入院后,头孢他啶全身抗感染治疗,局部左氧氟沙星、阿托品眼膏、贝复舒眼液治疗约20天,创面逐渐愈合,前房积脓吸收,虹膜表面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前粘性角膜白斑形成,眼压:Tn-1。出院时视力:无光感。术后半年右眼球萎缩变小。
2 讨论
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角膜溃疡称为角膜融解。可单独发生如Mooren角膜溃疡;也可伴发于各种胶原血管性疾病,如Wegener肉芽肿;某些影响眼表组织完整的因素,如暴露性角膜炎、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及眼部手术后的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也可导致角膜融解的发生。眼部手术后所引起角膜融解的病因分为二型,①周边型:手术创伤和炎症、以及缝线异物的炎症,改变宿主抗原,直接产生对抗角膜、巩膜和结膜的自身免疫反应;②中央型:术后神经营养障碍所致上皮缺损的结果,多见于KCS或胶原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患者[1]。结合本病例来看,中央型可能性较大,依据:(1)发生于术后1月内;(2)眼部疼痛症状与体征不符,角膜知觉减退;(3)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手术开展非常广泛,手术本身并不复杂,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却可致患眼失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术前应询问并检查有无睑内翻倒睫,慢性睑缘炎,干眼症,胶原血管性疾病,并行相关治疗;术中,避免角膜创面过深、过宽,若翼状胬肉过于宽大,可考虑胬肉切除时联合羊膜移植,术后应向患者强调每日复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由于双氯芬酸钠,地塞米松二者均有抑制上皮细胞再生的副作用,最好于术后2~4日后,角膜上皮细胞基本修复后再滴用,既更安全又能预防胬肉复发。
参考文献
[1] 孙秉基,徐锦堂.主编.角膜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79-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