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医患矛盾对抗中,一种常见的看法是医生的“诱致需求”、“寻租”等行为是矛盾的导火索。比如医生会给得小病的患者开很多药,或者让他们进行代价不菲且没有必要的昂贵检查,当然还有个别医生的“索要红包”行为。
但是,如果倾听一下一线医生抱怨的声音,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工作量的确非常大,医生的休息日非常少,很多人是低于一周两天法定休息日。很多一线的临床医生即使到了轮休也很难完整休息,因为医生对病人是“负责制”,例如每天都要例行查房,了解属于其病人的身体康复进展情况。
尽管患者不断抱怨医疗的昂贵,很多医生也认同一点,他们常常抱怨的是医疗服务的廉价,体现医生技能的价格是很低的,因为这一块是政府管制的。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机制,大多医生所供职的公立医院本身是垄断的,公立医院的一些服务要接受政府部门的价格管制。如果医生想要拿回其“技能价格被控制”的部分,就要做其他的安排。
被诟病的收红包是一个机制安排,被认为是“补贴”医生技能的廉价。但是,红包的风气的确慢慢被控制住了,因为医患关系冲突中,红包机制会在博弈中被剔除。为什么呢?因为红包可以既是患者的感谢,也是患者的胁持。在很多案例中,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给医生红包,然后偷偷录音,如果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这就作为一项严厉的指控。对于医生来说,红包是一个难以控制的因素,在博弈中被患者所用有相当杀伤力,所以医生也学精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拒绝收红包了,收到红包也会上缴。这并不是卫生部所倡导的医生风气和道德教育,而是博弈使然。
医生的苦衷:不对称的风险承受
医生要赚安稳的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医疗中收费。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管制,那么就通过药物和检查来赚钱。前者被称为“以药养医”体制,这个体制运行了很多年。但随着药物竞争价格透明,加上国家打压要价和医院加价空间,现在更多的是转向靠检查赚钱,即“以设备检查养医”。
但是不是一线医生在“以药养医”和“以设备检查养医”赚钱很舒服呢?我们知道这两者是有所不同的。“以药养医”比“以设备检查养医”是更有利于一线医生的。药品进入医院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医药代表要打通医院的药房环节,这主要是医院最权势的人物控制的,比如院长或者药房主任。没有他们点头,药是进不到医院的。所以医院权势人物要捞不少好处。但是,一线医生也非常重要,如果医生不开药,那么就没有该药的终端销售,药房也卖不出去。所以,一线医生也要被医药代表所争取,简单地说,一线医生在“以药养医”里面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当“以药养医”转向“以设备检查养医”时,一线工作医生的话语权被削弱了。因为“检查养医”主要是靠引入昂贵的诊断设备,医疗设备公司所做的就是要将设备卖出去,设备不像药物,药物不仅要进入药房还要靠医生的处方开出。设备是一次性买卖。医疗设备公司只需要取悦于医院权势者就可以了,给足院长或者科室领导好处就行。至于其他的一线医生不需要打点。所以,改革往往造成了一线普通医生比过去的情况反而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