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后两起医护人员被砍事件令人痛心:先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名医护人员被患者砍死砍伤,紧接着是天津中医一附院康红千医生被砍身亡。值得注意的是,据报道,康红千医生的同事一边料理康医生的后事,一边决定,不让子女从医。
近年来,类似的恶性事件频频上演,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直接刺痛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心。一桩桩令人心寒的伤医事件,令众多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忧虑,也加剧了他们对职业风险的消极预期,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医生这份“危险”工作。据中国医师协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8.01%的医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学医、从医。因此,要想扭转这一倾向,唯有从制度上给予医护人员更加切实有效的保障,尤其是要解决医疗风险和薪酬偏低等问题,让医生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否则,现实难以改变。
据媒体报道,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卦”的只有10万人。很多医学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放弃从医,主要是因为医生这一职业投入大、风险高、报酬低。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待遇,超过8成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尤其是医疗行业的风险与报酬不匹配。我国卫生行业人员收入水平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18%。而在发达国家,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工资3~5倍。早在2007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最高薪酬职业榜单中,前9位全部来自医疗行业,包括麻醉师、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等,唯一挤进“十强”的非医疗行业职业是商业公司总裁,排在第十位。此外,在发达国家,人力成本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6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却不足30%。
相比之下,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偏低,很多医生感到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付出与回报比例失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定价不够合理。一方面,技术劳务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另一方面,药品价格远远高于实际成本。医生收入主要反映的不是人力资本价值,而是药品、耗材、大型检查的价值。很多医生把“灰色收入”视为“合理补偿”,由此催生出大处方、滥检查等一系列问题。在扭曲的价格政策下,医生的“阳光职业”也就变成了“灰色职业”。试问,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医患关系会和谐吗?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薪酬是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它直接反映了劳动力的稀缺程度。依常理,在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形下,医生的薪酬必然会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然而,我国医生的薪酬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为绝大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同时,由于非公立医院发展滞后,医疗市场发育又不健全,医生的劳动力价格信号还不清晰。因此,我国医生的薪酬标准缺乏外部市场参照,难以体现其实际劳动价值。
医生薪酬过低,势必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学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难看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医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窄、风险大,如果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等值回报,投资主体也就会失去投资的动力。由此看来,在医生薪酬普遍较低的当下,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愿意考虑医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眼下,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医生是医改的主力军,也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
为了有效避免医学人才流失,一方面政府应允许公立医院突破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限制,提升人力成本在医院总成本中的比例,扩大可分配薪酬的总量,尤其是要提高刚毕业医学生的薪酬标准,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促进医疗市场的竞争,为医生薪酬市场化创造条件。
其次,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强激励机制,即劳动付出越多,技术水平越高,个人报酬越多。这方面,在一些地方的尝试改革中已经得到印证,如安徽长丰县。惟有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找到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平衡点,才能解放医疗生产力,最终实现医患共赢。
再者,稳步推进医疗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进一步激发医生靠技术吃饭的积极性,这既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医生劳动价值的尊重。惟有从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入手,才能让医生回归“阳光职业”。
笔者坚信,只有当医生薪酬合理了,医患实现共赢了,“不让子女从医”的观念才会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