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在医患这对矛盾体中表现得尤为活灵活现。如今,在一些病情的确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习惯于多跑几家医院、多问几个专家,然后来个综合意见,才算吃到定心丸。“医比三家”的现象渐成一种趋势……
就医过程中,由于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于是出现了看一种病要跑几家医院的现象。昨日,一位姓杨的医生打进本报新闻热线82654321说,如今在一些大病的确诊上,起码有两成以上的病人要通过“医比三家”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治疗方案。而这,也加剧了医患纠纷的频发。
患者“医比三家”才放心
“到医院看病,找一个专家不保险,得多找几个看看才放心。”昨日,在区一医院专家门诊候诊室,“老病号”邵大妈掏出几本病历卡让记者看,城区几家医院和杭城部分医院的病历卡她居然都有。邵大妈振振有词地说,这样做是为了多听几个专家的看法,降低误诊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和邵大妈有同样想法的患者还有很多。家住衙前镇凤凰村的项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因为不明原因头晕并伴有失眠,在家人陪同下到一家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没多问就给他开了脑CT检查申请单,说可能脑血管有问题。对于医生的这一诊断,项先生却不相信。第二天,他又到这家医院挂了另一个专家的号,做了一些常规性检查,发现没什么大事,最后医生只给开了两样价格不到100元的中药丸,项先生服用1周后就康复了。项先生感慨地说,“现在的医生,开大处方的不在少数,很难让人放心,不得不去多看几个医生。”
在开发区工作的林小姐最近因经常觉得头晕,工作起来无精打采而去医院看病。她先看了一个医生,结果对方开出300多元的药品,林小姐觉得贵,于是又换了一个医生看看。“结果后看的医生说我根本没有大碍,注意休息就行。两个医生说法不一,看来还是得多看几个医生综合意见才保险。”
重复就诊弊端多
昨日,杨医生提起病人重复挂号看病就直摇头:许多病人到医院看病,先挂一个号,找专家A看病,出门重新挂号,再找专家B看病,如果两位专家说的一样,就按药方拿药,一旦不一样,就再挂号去找专家C,有人甚至还到其他医院重复看病。据粗略统计,像这样的病人,约占医院门诊量的两成左右。
一位多年从事医院管理的负责人说,“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是造成重复门诊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么做不仅极大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可能耽误病情的及时治疗。”
眼科医生付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诊的一个患者的经历。该患者在一次事故中导致眼睛受伤、视力受损,在付医生所在医院就诊时,医生的意见是做手术才能恢复视力。住院3天后,患者感觉视力有所恢复,怀疑医生是想让自己多花冤枉钱,于是又去另一家眼科医院找了一位专家就诊,对方的意见也是马上进行手术。为了坚定信念,患者又去另外一家医院进行了检查,专家意见同上。于是,在来回奔波了一个多星期后,患者还是选择到比较专业的付医生所在的医院进行了手术。付医生讲,“这样的来回折腾,不但让这名患者多花了2000多元的冤枉钱,还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来一次就诊就可以治疗的疾病,却要通过重复就医的方式来反复诊断,这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造成的。在浪费病人钱财的同时,也无形中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
记者手记
改善医患关系亟需“诚信”血液
病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医生医德的下降产生错位,是造成诸如“医比三家”现象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医生对患者做出诊疗依据的惟一判断基础应该是病情,但一些医院和科室过分强调经济效益指标,这就导致部分医生在开处方单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所扭曲,再加上患者受到一些不良医疗现象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医生每做一件事都跟自身利益有关,处处加以防备,从而导致医患信任度急剧下降。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诚信”是维系双方的纽带。面对社会价值观嬗变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作为医院方,一定要直面医患双方信任危机加深的现实,通过确立“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诚信和谐的就医氛围,树立“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操,同时,要不断探索医患沟通的新模式,取信病人,赢得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