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要追溯到上世界7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苏联模式,至今已经过去30多年。新医改在改革五年后,会重新开出什么样的药方?是否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普遍性的疑难杂症见效?
两会期间,为了探索下一步改革,全国各地两会都在进行各种意见征集。据悉,从1985年放权让利的市场化医改之后,从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以政府主导,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显而易见的改革成效是,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剧增,医保覆盖到全民。但未来的挑战同样严峻:如何让大医院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如何为社会资本打开大门,如何让管医院的和办医院的各干各的事情?答案恐怕将再次回到如何更好地解决体制问题的轨道上。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半坡国际艺术区董事长陈勇先生,他曾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科医生。
医院改革需要推进
从宏观政策来看,自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来,医疗改革选择从基本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改起,把大量资金、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新医改的过程中,在学界以及医改参与者中,对新医改成效的判断却有另一种声音。半坡国际艺术区董事长陈勇先生在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科医生这一行业转行之后跟我们凤凰特派员聊到:新医改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现在的医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推行的“药方”是否能收得奇效?体制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医生的医德教育是否能更好地得到普及?医患矛盾是否可以得到缓和?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问题。
加强医生的责任感与患者的理解,更有利于推进医疗改革。
陈勇先生提到,医患关系想要得到缓解,医院应该要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人文交流,要注意医生跟病人之间的沟通艺术。作为医生,首先必须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作为病人才会愿意跟医生全力配合争取最佳疗效的态度。有些时候,态度比治疗更重要。
如何走向市场化道路?
解决医改的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开放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办医,同时改革公立医院,使双方真正在平等环境下竞争,提高医疗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但要营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却不是仅仅政策鼓励这么简单。公立医院在体制内不仅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还拥有民营医院所不具备的体制优势。
“大量好医生集中在公立医院,最主要的吸引力不是收入,而是公立医院明显优于企业的退休保障,以及对学术地位的垄断。好的医生很看重这些。”陈勇先生对凤凰特派员说,除此之外,在医院评级、医生评职称等方面,民营医院都属于“被忽略”的角落。
现在更多的公立医院顶着公立的帽子,实际上基本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赚多少就花多少、发多少、做多少基础设施改造,公益性淡化。绩效考核体制比较严格。这对医生来说,既要承担工作压力,又要承担工作风险,所以需要政府和患者给予医生更多人性化关怀。
最后陈勇先生跟我们提到:“医改,关系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同样,医生和患者之间也需要相互理解,愿彼此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