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爱眼日”。为深入贯彻防盲政策,宣传防盲知识,结合“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以下简称“视觉2020”)行动计划的要求,今年“爱眼日”活动主题定为“防治屈光不正及低视力,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眼保健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眼科医务人员采取义诊、咨询、眼病调查、眼保健知识讲座等形式,围绕“视觉2020”行动计划开展活动。要重点宣传儿童和青少年眼保健知识和低视力康复知识,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防盲工作进程。
各地要切实做好今年“爱眼日”主题活动安排,并将活动总结及相关资料上报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
在弄清什么是屈光不正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正常眼睛的工作原理。人们通常把眼睛比作一架照相机。的确,它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有许多相似之处。照相机工作的大致过程是:光线经过镜头,即凸透镜发生折射,聚集在胶卷上,成为一个物像。要使物像清晰,还需要调整镜头与胶卷之间的距离,使光线正好聚集在胶卷上,而眼睛具有一组透明组织,可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折射,这些组织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被称为眼的屈光系统,当光线经屈光系统折射后,聚集在相当于胶卷的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其中的调焦过程是通过眼内的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从而改变晶状体(双凸透镜)的厚度和弯曲度来完成的,其结果是晶状体的屈折力增减,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清晰,这一过程称为眼的调节功能。
从理论上而言,当眼睛不能用调节功能时,来自五米远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集在视网膜上,可形成一清晰的物像,呈这种屈光状态的眼睛称为正视眼,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来自五米远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形成的焦点不在视网膜上,而是在视网膜前、后,或不能聚焦,呈这种屈光状态的眼睛为非正视眼,也叫做屈光不正。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是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的是远视眼,不能聚焦在同一平面的则是散光眼。因此,屈光的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屈光不正大多都可以通过配戴眼镜矫正,不同情况所戴矫正镜不一样。近视时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时,用凸透镜矫正;散光则需用柱镜来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