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门的确很有必要组织眼科专家对眼保健操进行系列的、长期的科研观察,拿出切实的证据,证明眼保健操的有效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新版眼保健操开始执行
“双目紧闭,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两眼之间的鼻梁末端,轻轻地揉搓、挤压……”这是以前中小学生做眼保健操时的一节经典动作“挤按睛明穴”。现今,很多成年人,甚至包括一些50多岁的人,都能从这个动作中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但是,这个经典动作将从眼保健操中消失。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将使用修订后的新版眼保健操,这也宣告沿用了36年的旧版眼保健操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老版本是5节5分钟。新版还是5节5分钟,不过去掉了两节、增加了两节、保持了两节、修改了一节。”参与此次眼保健操修订的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邱礼新博士告诉《北京科技报》,“去掉‘挤按睛明穴’是因为做这一动作时,手离眼球太近。课后,很多学生手不太干净,沾了不少细菌,容易污染眼球。”
另一个去掉的动作是“干洗脸”,即双手在整个面部来回摩擦。邱礼新说,这节动作本来的作用是放松面部,没有具体针对穴位进行按摩;修订时,专家们觉得对眼睛本身的保健意义不大,就去掉了。
新版本增加了“按压头部督脉穴”和“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邱礼新说,“按压头部督脉穴”是从发际正中往后直到头后部的督脉穴进行按摩,两个动作都为了保持全身及眼部的血流通畅。“修改的一节是‘按揉太阳穴及轮刮眼眶’,被改成了‘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因为下眼眶没有穴位,意义不大。”
目的是为了遏止学生视力不良快速增长的趋势
最先提出眼保健操的,并非教育或卫生部门。它最早由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主任刘世铭在1963年自创。因为自身有眼疾,刘世铭就经常做一些动作来缓解,长期摸索逐渐创出了眼保健操。
恰在当时,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视力普查,结果很不乐观。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的医生和教育局负责人得知刘世铭自创了一套眼保健操,于是组织人进行研究、探讨,最后统一成一套8节的眼保健操,不但有文字说明,还有配有穴位图。同年,这套眼保健操开始在景山学校、北门仓小学等学校试做。
1972年,为了让眼保健操更容易掌握,眼科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简化,最终将8节简化成5节,并做了部分改动。1982年,这套眼保健操由教育部等十部委向全国推广,延续至今。
对于这次修订眼保健操,北京市疾控中心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遏止学生视力不良快速增长的趋势”。
该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53.98%。“旧版眼保健操推行时,青少年营养普遍不好,对视力造成了影响。而现在,青少年的体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近视的原因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如肥胖、过食甜食、偏食、学习负担加重等。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订。”邱礼新说。
邱礼新还告诉记者,新版本虽然有中西眼科医生的参与,但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按摩一些穴位,使人全身、特别是眼部的气血通畅,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视力和预防近视。
为了使新版本更加科学,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疾控中心聘请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唐由之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眼科知名专家郭静秋教授及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邱礼新等人参与了修订;并在今年5月至7月,组织石景山区300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新旧版本之间,做眼保健操前后的对比试验,发现裸眼视力、眼疲劳工作指数、眼血流速度、眼血流阻力指数等指标都有积极的变化。
从西医的角度分析,做眼保健操并没有实质性的防治近视的作用
尽管如此,迄今,眼保健操并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双盲对比试验,因此,其有利于预防近视等结论一直备受质疑。质疑者最有力的依据就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小学推行眼保健操的国家,但是青少年的近视率却一直呈上升趋势,排世界第二。
“我搞儿童视力矫正这么多年,没听说谁做了这套操就不近视的,来这儿的孩子照样很多,尽管他们在学校都会做眼保健操。”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乐今很干脆地表明了态度。该中心另一位眼科大夫也表示,从西医的角度分析,近视的发生原因是眼球的轴长变长,而做眼保健操并不能阻止眼球轴长的变化,因此,它没有实质性的防治近视的作用。
“近视是结状肌痉挛,结状肌在眼球里头,只按摩外面的皮肤,有什么用?”王乐今说,“要想让别人承认效果,必须做正规的科学实验,而且要有规模、时间长、程序科学。”
然而,邱礼新仍然认为,造成近视的原因很多,特别是用眼过度,不能把孩子近视率高看作是眼保健操没作用的证据。
“预防近视是综合手段,眼保健操只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果其他导致近视的因素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只靠做眼保健操来预防近视是不可能的。”不过,邱礼新也觉得,国家有关部门的确很有必要组织眼科专家对眼保健操进行系列的、长期的科研观察,拿出切实的证据,证明眼保健操的有效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