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光学的发展,已让我们认识到:视力=光+眼+脑,因此我们矫正视力,不仅要求"清晰度",还应要求眼脑谐调的"舒服度"。
同时,现代视光学还告诉我们,通过"脑视力训练",可以挖掘视觉潜能,达到人眼4.0以上的极限视力;同理,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视神经对光更加敏感,近视眼还可部分地提高视力。
1、过早学习造成单眼弱视
个案:江女士望子成龙,在小儿子很小时,就抱着他看电视,让他丰富见闻。两三岁时,就教他读书写字,这孩子特别喜欢看画书,趴着、躺着都会看。上小学后,小儿子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到医院检查,发现小儿子左眼近视,右眼弱视。
王育良主任介绍,单眼弱视比双眼近视更糟糕,单眼弱视的人无法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对各种物体的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无法正常感知,也就是说,单眼视人眼里的世界是平面的,没有立体的概念,他们看到的世界如同照片一样,是"平板"一张。无论配戴什么样的眼镜,视力功能都不能达到正常的水平。江女士小儿子的弱视,是因双眼屈光度不同造成的,临床叫作屈光参差性弱视。
2、视网膜是摄像机的CCD
为何屈光度不同导致弱视?
王育良主任介绍,现代视光学的发展,让我们发现了"如何看到东西"的秘密:1、外界物体发出的光,透过眼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图像;2、光信号在视网膜的视细胞内转变成生物电信号;3、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加工处理,产生视觉。
如此看来,视网膜并不是相机的"底片",而是摄像机中"将光信号转变为电子信号的CCD"。
因为神经细胞只有在刺激下才能很好发育,所以,只有"视网膜上的清晰成像","转换成的电子信号",才能刺激视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保证"信息从视网膜至视中枢的正常传递和加工",让我们看到清晰的景像。
而江女士的小儿子在眼睛发育期单眼近视,平时他又喜欢"趴着看、躺着看",他并不近视的右眼,因总是"视近为主",大部分时间景物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视细胞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视功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上,就造成了"看得见,却看不清"的单眼弱视。
3、"斗鸡眼"也会造成单眼弱视
个案:王女士平时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孩子的起居。一天她突然发现3岁的儿子有些对眼(内斜),赶快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发现儿子不仅斜视,同时也有单眼弱视。
王育良主任介绍,斜视造成弱视,也是因为"双眼视差"。我们双眼视物时,每只眼都形成单独的视象,但双眼必须协调地进行运动,使各自的视像恰好都落在视网膜上视力最敏锐的黄斑区。
视网膜再将光变成的电子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中枢再将一眼的感觉信息与另一眼的感觉信息重合起来,在双眼视野重合部分的中央区域,形成有空间感的立体映象。
而斜视患儿注视物体时,两只眼的视像无法落在视网膜的对应点--黄斑区上,出现了"双眼视差",造成了"复像"现象。为了消除复视引起的视紊乱,斜视眼视网膜黄斑产生的冲动,会被视中枢反馈抑制,视神经细胞受到的刺激减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弱视。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斜视患病率已超过1%,约有1/2的斜视合并弱视。
4、三岁起要经常检查视力
王育良主任介绍,弱视的患病率约为3%-4%,多发于在视觉发育早期的3~7岁。
眼睛和脑,在母腹中,是最先出现的器官,尽管它们发育很早,但在刚出生时,视力仍不及成人的1%。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双眼视细胞不断发育完善。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因某种原因造成双眼不能正常视物,视细胞得不到正常刺激,就容易形成弱视,其中除远视之外,单眼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第一个小朋友的屈光参差--左眼近视;第二个小朋友的斜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