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可拆除缝线调节技术 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房水流出量取决于巩膜瓣缝合松紧程度,过松会发生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过紧起不到外引流作用致手术失败。可调式缝线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对矛盾,术中采用了可拆除缝线,既能防止术后早期滤过过强的并发症,又能保证术后远期良好的滤过功能。Wanner等总结了自1986年Wilson首次提出可调缝线技术以来并经过多次改进的8种缝线方法[17],以便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应用。Raina等作了可调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近期及远期效果观察,并与传统小梁切除作了对比,研究得出,可调缝线在术后1~5d拆除引起各方面的变化最大,在10~15d拆除变化最小或几乎没有变化,在6~10d拆除一起的变化介于两者之间,可调缝线术后近期效果主要为减少低眼压、浅前房等术后早期并发症,远期效果为保持功能性滤过泡及降眼压[18]。但术中应用几个可调缝线及拆除缝线时间仍无具体定论,需近一步研究。
3.3 羊膜植入 近年来羊膜(amnion membrane)在眼表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羊膜位于胎盘的最内层,其表面光滑,无血管、淋巴组织及神经,但却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羊膜含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整合素等多种成份能下调TGF-B传递,从而抑制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19]。羊膜具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抑制新生血管增生、抗炎等作用。1995年Kim和Tseng将羊膜引入眼科进行眼表重建成功,1998年Fujishima等曾报告人眼小梁切除术中植入羊膜,提高了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20]。Demir及 Barton等[21,22]分别在兔眼青光眼滤过性实验研究中证实羊膜具有抑制瘢痕形成及抑制成纤维细胞作用。Demir等在兔的实验性青光眼手术中对羊膜与MMC对滤过道的抗瘢痕作用做了对照,得出羊膜与MMC均能降低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数量,但MMC组降低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较羊膜组高,并且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巨噬细胞的降低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考虑到抗代谢药物的毒副作用,认为小梁切除术中羊膜植入是一种更安全的方法[23]。羊膜移植的一些术后变化在人类与动物可能不同,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样本量小,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有些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因此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前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其他生物材料 在小梁切除术或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植入生物材料的目的是保持滤过道通畅,其中包括胶原膜、生物胶、Healon、生物膜、晶状体前囊膜等,与羊膜相比前上述生物材料比较昂贵,有的仅限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有的仅尚未应用于临床,仅限于动物实验中,有的材料来源受限。抗青光眼术中辅以生物材料植入,对抗滤过道瘢痕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究竟什么性质的生物材料更适合做抗青光眼术中的辅助植入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生物材料的发展水平距离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随着高分子材料化学发展,人为控制合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时间的能力。另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在植入物中整合抗纤维化药。
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基于对影响伤口愈合过程的药物调节技术和非药物调节技术理论的认识,通过合理地组合抗代谢药物及小梁切除术的新技术及细致的术后护理,显著地减少潜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以下技术组合:①术中一次性中剂量MMC应用;②巩膜瓣相对牢固缝合和外置可拆除的巩膜瓣缝线;③术后控制性定量拆除外置巩膜瓣缝线或激光缝线松解,并结合滤过泡旁指压按摩;④术后必要时5-FU或多环节抗纤剂干扰素追加应用。以上各个环节起着相互约束、扬长避短、相得益彰的作用。国内也有许多报道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但最佳的组合方式及术后远期效果及并发症均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